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连南55 连南动态 查看内容

昔日特困县之首今日幸福连南

作者:寨岗某某 2009-9-30 10:00 197人关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和兄弟县(市、区)的大力帮助下,通过一代又一代瑶汉人民的艰苦创业,昔日曾居广东省16个特困县之首的连南,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社会繁荣安定,成为粤西北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珠。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08年连南县国内生产总值比增43.8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8.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4.3倍,城镇从业人员年人平均收入增长110.8倍,农民年人平均纯收入增长90.1倍……一连串飞跃的数字,告诉人们百里瑶山处处换了新颜。

  展望未来,连南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举一面旗(科学发展)、走一条路(民族特色之路)、建一个家(美丽和谐之家)”的目标,实现打造“民族文化圣地”和“世界瑶族文化艺术之都”的目标,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瑶山,丽质连南”。

沐浴民族政策,特困县变出新天地

  60年前,连南农业落后,工业空白,市场凋敝,百业俱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连南瑶族自治县一代又一代瑶山人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自治县历届党委、政府怀为民之心、行富民之举,攻农民增收之坚、克工业增效之难,以勤劳勇敢与满腔热情,奏响了慷慨激昂的奋进乐章,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连南瑶族自治县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曾居广东省16个特困县之首。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实施,为连南县插上了脱贫奔康的双翅。

  在上级党委政府政策、资金物资的大力扶持下,连南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提高基本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重点,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开辟扶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199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提前3年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受到了省人民政府嘉奖。近年来通过实施“千干扶千户”工程和认真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等,促使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有效增长,2006年全县农村小康综合分达82.4分。

  靓丽的顺德文化广场、宽敞的街道、颇具民族特色的旺角街……近年来连南实施园林绿化、美化等工程,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国道107、323线和省道261线穿越境内,全县总通车里程782.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60.2公里,所有村(居)委基本实现水泥公路硬底化。

  1949年,连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几乎空白,第三产业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88年,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8%和32.7%,到2008年,三次产业构成进一步调整为24.4:36.1:39.5,二、三产业比重合计首次超过75%,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85户,从业人员达到5416人;私营企业发展到250户,从业人员达到2645人。

  连南以综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小水电。目前全县有水库8座,总库容4968万立方米,拥有小水电站220多座,总装机容量16万多千瓦,人均小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千瓦,列全省各县(市)首位,小水电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瑶山夜明珠”。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连南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发展壮大蚕桑、蔬菜、柠檬、鸡麻笋、有机稻等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柠檬种植面积6000亩,蚕桑面积20800亩,油茶3.6万亩,“一乡一品”经济成效显著;扶持成立“维康有机稻专业合作社”等2个农业专业化组织,使全县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个,带动农户5360户;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近年来创建了“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蚕丝之乡”、“中国无核柠檬之乡”和“广东省绿色名县”等响当当的名片。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2008年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劳务输出、扶贫培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式,使年经济纯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520户2184人脱贫,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全县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48445万元,比1949年增加47975万元,增长102倍。

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稳定

  在解放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推行大民族主义,对连南境内的瑶族采取“犁其巢穴,种类无遗”的灭族政策,逼使瑶族人民长期隐藏深山密林之中,遭受兵祸匪患、恶疾天灾,过着走山而居、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连南进行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于1953年正式建立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6月改称连南瑶族自治县并从此固定下来),世世代代受压迫、受歧视的瑶族人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愿望。同时,全县各族人民逐步提高了思想觉悟,民族隔阂逐渐得到消除。

  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自治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村民自治顺利过渡,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全面实施;通过强化信访工作,一批批事关困难群体利益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得到有效加强和规范,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置;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成效显著。

  2008年末,全县瑶族人口8.43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2.3%,比1949年增长2.7倍;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1287人,占37%,比1952年增长21倍;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中共党员共2759名(瑶族2685名),比1955年增长80倍;2008年升入大中专院校的瑶族学生77人,不仅改写了解放初零的历史,也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巨量的提升。

  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县”战略,1998年“普九”复查达标后,全县“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保持99%和97%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多;县顺德小学、民族初级中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县每千人病床位1.7张,农村卫生站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7%以上。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文艺创作成果一直居粤北各县(市)前茅;努力推进民族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县运动员代表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广东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积极发展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

  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城镇群众的生活由贫困向温饱、从温饱向小康迈进。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08元,比1949年增长90.1倍;城镇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收入23932元,比1949年增长110.8倍。

瑶族风情旅游成为奇葩

  连南是全国唯一的八排瑶聚居地,在这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民族风情旅游已成为其最响亮的一张名片,是广东乃至全国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特别是“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接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艺术家刘铁山等人到连南采风创作改编的《瑶族舞曲》被列为世界名曲,更增加了连南发展民族风情大旅游的底气。进入21世纪后,连南提出建设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世界瑶族文化艺术之都”的目标。

  近年来,连南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做强做大民族旅游产业。为搭建展示民族民间文化的平台,先后举办了“开耕节”、“尝新节”、“开唱节”、“瑶族长鼓舞大赛”、“盘王节·耍歌堂”等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加大民族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主动争取台湾、香港以及国家和省市媒体宣传连南,前往日本、香港等地推介民族旅游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的建设。在瑶族“耍歌堂”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2008年瑶族“长鼓舞”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古排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县民族歌舞团被确定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千年瑶寨目前也正抓紧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10月,连南结合“55周年县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打响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下阶段,连南将以突出瑶族特色风情为宗旨,用办工业的理念办旅游,把民族风情旅游培育成新经济支柱产业,把建设“广东省生态强县”和“民族特色旅游强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商务休闲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将连南发展成为“广东绿色经济强县”,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崛起。

  ■数字看变化

  连南2008年数据与建国初期相比:

  ●GDP增长43.8倍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8.3倍

  ●地方财政收增长114.3倍

  ●职工人均年收入23932元增长110.8倍

  ●农民人均年收入3508元增长90.1倍

  ●瑶族人口8.43万人增长2.7倍

  ●少数民族干部1287人增长21倍

  ●少数民族中共党员2759名增长80倍

  ■一把手访谈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争当科学发展民族先锋

  中共连南瑶族自治县委书记崔建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连南发生了喜人巨变。60年的春华秋实,承载了各级领导支持连南、造福连南的博大情怀,见证了连南籍在外人士和各界友人的心系连南、建功瑶乡的深情厚谊,倾注了在连南这块热土上抛撒过热血和汗水的历届老领导的辛勤耕耘和呕心沥血。

  为建设实现“绿色产业强县、民俗文化圣地、休闲品质之城、世界瑶族文化艺术之都”这一新战略目标,连南今后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自治权”这个关键,发挥六大工具,实施六个工程,把连南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科学发展时代的民族先锋,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瑶山,丽质连南”。

  发挥六大工具———探索连南跨跃式发展的策略选择。一是制度管理工具,为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打牢基础;二是规划策划工具,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旅游专业县埋好伏笔;三是创意资本工具,关键是发挥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把市场与连南资源对接”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效益;四是金融资本工具,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贷款项目作用,把市场搬到山区农户家门口,为老百姓解决发展资金筹集难问题;五是人力资本工具,为加快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六是政策资本工具,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六项工程———全力打造“幸福瑶山、丽质连南”。一是平安和谐工程,进一步优化营造宜居、宜商的和谐环境。二是民生改善工程,着力解决群众饮水难、吃饭难、看病难、住房难、干活难、读书难。三是产业振兴工程,全面构建符合连南实际、具有连南特色的科学产业体系。四是文化修复工程,加快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繁荣。五是环境修复工程,逐步将采矿业淡出连南发展史,着力做好青山绿水文章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六是素质再造工程,促使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闯、敢试、敢干,真正把心思用到抓发展上,把精力用到促崛起上,把时间用到抓落实上。

  “红色记忆”题字陈家记

  合办单位清远市委宣传部

  专题策划雷广财梁有华

  专题统筹胡亚柱达海军

  本版文图黄津陈昕

  编辑统筹蔡秀娟

你知道吗?连南论坛阳光女孩都很漂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