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地处连山县和连县的交通要道上,现是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府所在地。自清康熙年间起,建有新老两座城池;特别是于此设立三江协后,有常驻三千官兵"镇守瑶疆",从而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三 ...
三江地处连山县和连县的交通要道上,现是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府所在地。自清康熙年间起,建有新老两座城池;特别是于此设立三江协后,有常驻三千官兵"镇守瑶疆",从而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三江最初的集市,系设在现南门桥东侧河堤以左一箭之地,与三江镇隔江相望,后称为老圩,此名传称至今。交易方式系以货易货,瑶胞以其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换回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居民以草鞋布鞋衣服等换瑶胞的豆麦果),其后因交易日繁,集市乃由老圩迁至现财局一带原是三江中山公园前身地方,称为新市。 三江最初的商埠在老城南门街,因三江是两县间的中点,由连山挑来出售的大米,每天都有数十担,摆在街上出售。开设杂货店的有福香甜、敬昌、亨泰、裕和发等,西门街有董和昌、邓吉昌,这些杂货店除兼营米、酒、饲养生猪、磨豆腐,还兼营大宗杉木生意,吸引了连县、清远等地的木商,采购杉木运往清远广州。 清乾隆三年建设三江新城,商家市集往下转移。因为高良圩(饮食服务公司一带地方为市场)接近四乡八寨,当时三江河水充沛,载重万斤的货船可停泊在文笔脚河岸(三江木材站路口左侧),大量物资通过船只直运连州、清远、广州,故高良圩为三江方园几十里工商业的中心。当时经营杂货业,资本雄厚的可算南海人开设的广盛,拥有几百平方公尺的晒地,有几条大木榨的榨油厂,产品远销连州、清远、广州等地。其次算关姓人的德安,有晒地、油榨,收购山货,每年大量收购连山箭竹,进行加工沙洗,按长短大小规格裁截装扎,水运至广州,后来因河道涸浅,改用汽车运连州,再转水运广州。若逢中秋佳节,德安大量经营中秋月饼,且有一揽独营之势,常待价而沾,杂货生意亦无逊于广盛。可惜,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三江圩一景 图源:粤北少数民族发展简史) 抗日战争期间,连阳三县成为了广东的大后方。省府和中山大学等很多机关团体都迁来连县三江,因此三江地区和连州一度成为广东政治、文化的中心。 广州沦陷后,铁路和小北江水路交通受阻,有些地段甚至完全被封锁。连阳三县和湘南桂东一带的生活用品,特别是食盐、咸摊杂货及南方水果等物资交流十分困难,政府采取配给的办法,从而有计划地限制了民众的需要。于是开通了广西贺县八步、怀集(建国后怀集划归广东)至三江、连州的通道。肩挑食盐小贩业应运而生,每天,罗定、怀集的小贩有上千担的盐挑至三江落脚,吸引了连州、湖南客商到三江采购。流动人口突增,三江各行业迅速繁荣起来。 省府迁来三江,人口剧增,市场转旺,各种商铺陆续办了起来。当时茶楼有三六九·四五六、西园酒店、强记、财记等;饼铺有联昌、东昌、黄来记、恒安等;从事百货业的有王复和、王复兴、张青、尹天和、萧文韬、黄天宜、张孝清及恒兴、均兴、广盛、泰安、合昌、润记、永兴、裕隆昌、连兴隆等;中西药店有民生堂、永生堂、合和堂、怡和堂等;客栈有董裕荣、安泰等;木器制造有周逢源、周开裕等;文具店有达自生等。 三江圩又称高良圩,瑶族同胞所生产的芝麻、花生、桐子、生姜、豆类、禾麦等,挑来圩场待售。 高良圩逢四九集市,赶集者来自怀集、八步、连山永和、太保、寨岗、黎埠、九陂、石角、连州、三江附近村寨及瑶排瑶人。传说高良圩有圩胆,每逢圩日,在新村、寨脚均能听到"嗡嗡"响的闹市声,亦为市场灵气,故云胆。 长按关注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连南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