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南岗瑶人一直没有正式的学校,他们当中只有先生公能念汉文。先生公一代传一代,利用私塾的形式,招收若干名生徒教念瑶经。因从瑶经中认识一些文字而称得上识字的,仅限于少数人。追溯先生公教授生徒的历史只 ...
解放前,南岗瑶人一直没有正式的学校,他们当中只有先生公能念汉文。先生公一代传一代,利用私塾的形式,招收若干名生徒教念瑶经。因从瑶经中认识一些文字而称得上识字的,仅限于少数人。 追溯先生公教授生徒的历史只能根据老人的回忆。据曾经教过书的两个先生公(唐介先生公和唐管主二先生公)追忆:许多年前逝世的先生公唐管主唐四公生前收生徒教授瑶经,到八十多岁才逝世。因此可以推想,在这个排,用这种方式来教人识字至少已有百多年。从宗教活动的主持至大小文契、合同的书写,都由先生公包办。 (排瑶先生公) 解放前,大多数群众都是文盲。文化活动也局限于唱歌。如节日中男女的唱酬,跳长鼓舞等。乐器也只有简单的铜锣、牛角、唢呐、平时很少表演,只有大节日偶尔一见。 过去文教事业不发达,给解放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解放初期,由于反动残余势力破坏、污蔑党的政策,瑶胞的疑虑一时未能消除,许多人不赞成办学校。政府直到1951年5月才在南岗建立小学。当时教师有六人,但学生每天到校的仅有二、三人(适龄儿童有三百左右)。每天大清早由教师阿兀先生公到每条街巷叫喊,劝小孩子们上学,但到学校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 1952年,结合瑶区建政,开展宣传教育,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了。在建筑校舍时,群众自动捐田作校舍,义务到汉区挑砖瓦、石灰,捐出杉木、砖瓦。校舍很快于1953年春建成。当时,学生人数达一百三十多人(包括超龄学生)。此外,还为成年人办了夜班,有四十多人参加了学习,学习热情是空前高涨的。 (南岗小寨 刘满衡 摄) 1954年春,入学的儿童减少至六、七十人,这是因为家长从过去的观点出发,认为念汉书不如念瑶经,对儿童上学很不热心;儿童也因习惯于劳动生活,对学校生活一时未养成习惯,反觉得拘束。这和学校设备、教学方法也有关系。1955年仍然是只有七、八十个学生,其中女子所占人数更少,不到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二。 1956年春。 瑶区掀起合作化高潮。家长们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纷纷送子女入学,学生人数又增加至一百三十多人。夜校成年人班也增加至二百二十六人。生产合作社供应灯火费用,学习热情一时又高涨起来。同时,还开展了集体舞蹈及其他文娱活动。青年男女都参加这些活动。 1956年下半年,学生人数又显著减少,原因是遇上天旱,农作物收成差,影响了收入,夜学班也由于合作社没有供应灯火费停办了。在校学生有五、六十人,教师有四名;但时来上课的只有三、四十人。家长们还是提出学校要教授瑶经。 1957年南岗有适龄儿童三百三十多人,但入学儿童只有六十多人,约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二十弱,被送到三江县城民族小学上学。后来,有些人弃学回家劳动了。解放后,为培养民族干部,南岗选送进入南方大学学习的有六人,送中南民族学院(武昌的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的有三人。这些学员学习回来,都是区级以上的干部。 解放后,未来发展瑶区的文化教育,政府对瑶族学生实行交免费的优待,并且还发给助学金。 长按关注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连南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