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七夕来了,你打算怎么过?

『天涯杂谈』 居然有人把农历七夕当情人节?(来自天涯论坛)
时下,有商家正热炒七夕情人节概念,目的为了和西方情人节抗衡,进而攫取更多商机。但据学者最新考证,七夕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不过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起初却与爱情无关。或要问:把七夕当情人节,可是数典忘祖?
  
    牛郎织女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家喻户晓,它具有其他民间故事和传说所没有的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近年来,中外学者纷纷探究此故事来龙去脉,将故事起源归于古人的耕牛崇拜、蚕桑崇拜或星辰崇拜,甚至有日本学者因故事与天上银河关联,认为是故事起源于古人的河神崇拜。但据考证,七夕民俗如乞巧、浮瓜等,与耕牛、蚕桑毫不相干。许多研究也没有说明,古人为什么把人间爱情与天上星辰相联系。
  
    今天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宗迪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当七月织女星升上天顶时,牵牛星就已经进入了人们视野。七月过后,高悬的织女星向西倾斜时,牵牛星后来居上升至最高点,岁序也就随之进入仲秋八月了。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尽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演绎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起初却与爱情无关。
  
    “七夕”本是伤心日 商家炒作是“数典忘祖”
  
    研究还表明,七夕的故事和风俗与时节的关系都可得到解释:织女名是纺绩之月的标志,牵牛则为牲之月即八月标志;七夕穿针乞巧,是因为迎接将到来的纺织季,乞巧之时陈设瓜枣,是因为该季节正是瓜枣成熟之时。至于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伤心落泪,是因为每年此时正是多雨季节,是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导致华北连绵秋雨季节开始。总之,七夕故事都能在古人的时间感中找到源头,都是时序的同时呈现而联系起来,被人们编织成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而据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上说,“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这些文献资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七夕对于婚嫁而言并非吉利日子,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签”,是抽不得的。何况秋天即将到来,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并不适合谈情说爱。
  
    刘宗迪认为,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络的商人炒作,使七夕这个似乎被冷落的节日突然热闹起来,而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似乎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把七夕当情人节来过,没有人会愚蠢地表示反对,商家更是用心良苦。但就此认定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春天
  
    中国古代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和西方情人节一样在万物盛开的春天。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仪式内容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古代那些爱情诗篇流露出的风花雪月,以及宋明话本、元人戏文等描绘的才子佳人佳话,无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中产生。
  
    他还指出,本土意识的七夕节为了回应外来冲击而复兴传统,却又不得不参照外来文化的西方情人节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结果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
2010-8-15 08:23:21
曾何时,我们传统节日七夕又多了一个后缀——情人节了。大抵是过腻了洋人的情人节,变着法地找乐子吧。我却对这一概念不置可否。七夕-情人节犹如一肉包子插上一根蜡烛,再唱着生日快乐歌一般,显得不伦不类,可见中西合璧也容易滋生出不符合现实、不符合逻辑的异类!

    今天的主题不是讨论对七夕的称谓如何,爱怎样叫就怎样叫。主要是对牛郎织女这段千古的爱情有着不同的看法。
    这段故事相信都是耳熟能详的了,不再赘述,只说大意:一受尽磨难的穷小子,忽一日遇到一仙女且成婚啦,男耕女织好不快乐,却想惹恼了王母娘娘,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阻隔开来,亏得用老牛的皮做的靴子,且靠一群喜鹊筑就的鹊桥,才让一对有情人在每年七月七日能见一面,一诉相思之苦。
    幼时,听着这古老的故事,真是又羡又怒。羡的是一个凡人居然能娶到一仙女(凡仙女则当是花容月貌,丑仙女除外),怒的是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老天弄人呀!

    现在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乱谈一:牛郎与七仙女之间的感情基础!
    牛郎者,放牛娃也。据说当年牛郎父亲早亡,与兄嫂度日,兄嫂对之十分刻薄。故牛郎相貌如何不敢评述,有可以肯定的是丫牛郎绝对是一文盲且口袋空空,经常与牛共舞,说不一定还带着一身浓浓的牛骚味。在这里问一问看文的MM们,你愿意下嫁这样的夫君么?有人要说啦,牛郎心眼好,善良,我觉得似乎底气不足。试问一个成天受气的人,肚皮都撑不饱的人,心眼能好得到那里去,善良能善到什么程度,一个成天捉虱子的乞丐能做什么好事么?
    织女者,天之娇女也。不用看也知道是亭亭玉立,高不可攀。能成为仙女可不容易,整天在玉帝、王母身边打转的人,不琴棋书画行么,不善解人意行么?用现在的话说,丫就是领导身边的人,怎么的也有几刷子吧。天堂里,每天都是轻歌蔓舞,玉宇琼楼,谈笑有神仙,往来无凡丁,在这样一种环境长大的织女肯定天生就是一贵族。也不知是神经上哪条线路秀逗了,或是DNA出错啦,才愿意委身下嫁一个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的牛郎。
    且牛郎追求织女的手段也很龌龊,不但偷看女生洗澡,还偷去人家的衣服(对这段情节我一直最为向往),放在现代都绝对是一流氓行为,还不用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了。如果我是织女,首先扇其一大嘴巴子,再对其要害一脚,高呼“妈,有人要泡我”,然后两脚一腾,两手一扑,呼呼上天去也!可织女不这样,反而还要嫁给这种人,有点怪,有点怪!
   
    乱谈二:为王母娘娘平反!
    首先声明,王母并非我亲戚,我为其说话丫也不会给我个神仙当当,就算给我一个神仙,我也是不做的,“只羡鸳鸯不羡仙”嘛!在所有反传统反封建志士一致口诛笔伐其时,我反而冷静了。细细想来,掌管天庭宫厥的王母不过是做了一件自己份内也是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怎么会招来如此多的骂声。神仙和凡人的结合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身份、地位的悬殊只会给两个人造成更多的痛苦,王母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在苦口婆心的劝阻未果下(注:当时是给了织女上天期限的),才不得不划下一条天河,可谓是仁至义尽!大家想一想,若干年后凡人牛郎两脚一蹬咯屁了事,留下长生不老的织女却得独守空闱终身,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实?况且两人结合诞下的后代为人好,为妖好或是为人妖好,都不得不慎重呀!当年王母也是因为一念之差,造成了神仙与凡人结合,产下的后代—沉香斧劈华山救母的丑闻。当三宫六院之首不容易呀。试问为人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何况王母!有什么好指责的?
   
    乱谈三:不安好心的槐阴树?
    槐阴树(一些版本是一头老牛)在整个牛郎织女事件中,充当了穿针引线的角色,被很多文人喻为“月老”、“红娘”,瑞的是赞誉多多。但在我眼里却是一个不安好心的家伙。神灵中按佛、仙、地仙、人仙、妖、精排序,槐阴树只能排到精也,就算是精也非得千年以上的道行也。一千年,能吃多少盐、走多少路呀?难到不知道牛郎与织女的结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么,会幸福么,会有善终么。可就是这么一个不正经的老头子却教唆一个傻啦吧叽的小子去窥视一个来自天上的仙女。造成一年才能相会一次的悲剧,除了两个当事人以外,槐阴树其实就是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天上的仙女那么好泡且一泡到手,丫槐阴树不下手还轮得到你一凡人么?要怪只怪牛郎吃了文化亏(更加印证了牛郎是文盲的说法),什么也不懂,唉。忽一日,一人对我说:某美女好泡,哥们快上。我立即会飞起一脚踹之,好泡你怎么不去,还轮得着我么!看来,古龙笔下的小鱼儿的处世哲学我们应该学习一下!
   
    乱谈四:鹊桥相会
    每一年,牵牛星与织女星能够相会一次,多浪漫,多诗意画意,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但这种感情会因此而长久么?一年见一次不说啦,就算见面也只能隔着鹊桥对视几小眼,对爱得如痴如狂的两个人来讲,见一见面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丫张生与崔莺莺尚有肌肤之亲,山伯与英台且入坟化蝶双飞,宝玉与黛玉亦耳鬓厮磨,唯牛郎与织女只得遥河而对耳,见亦不如不见,生亦不如死。七夕其实最不人道的一种爱情方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凭着一年对上一眼(起雾、下雨的话就只有等来年了),两人的感情还会持续多久?恐怕早就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了,哪里还有这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爱抬杠的朋友听了这话肯定不服啦,不服好办,把你和心爱的人分开,一年只能隔着窗户看上一眼,你说,你能坚持多久?

2010-8-15 08:26:03
百度
严格的说 七夕从来就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或者说 七夕从来就不是情人节
欧美的情人节是圣瓦伦丁节 因为圣瓦伦丁“违规”主持了青年男女的婚礼 后人纪念 因此圣瓦伦丁代表了爱情 圣瓦伦丁节就变为了情人节
而中国的七夕背后却不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尽管故事男女主角的爱情很美好
因此这一天的意义严格的说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代表的是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不能说就是情人节 如果按照情人节来过 那岂不是说过节的男女 他们的爱情背后也是不美好的故事 无奈的爱情了?
七夕是06年被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开始吧被人们关注的 这是因素1
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大礼拜”放假 五一 十一 放7天 各种节日开始受到关注 这是因素2
十五计划(01~05)结束后 十一五(06~10)开始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 国家开始明确提出刺激国内消费 而作为大礼拜 长假 及各传统节日的餐饮、旅游、娱乐、零售业国内消费是刺激国民消费的重要手段 这是因素3
我记得从08年开始 出现了“刺激节日消费”的明确提法 而“刺激”就要有“噱头”有了噱头商家才好卖东西 民众才好买东西 不然不叫“刺激”。而“节日”这个定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果按照七夕的传统定义 尽管终于传统文化临时 但毫无疑问没啥“新意”可言 消费局限性很明显 那巧妙的“炒作”一下 变成“中国情人节”意义就大了 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年轻消费群体是最容易为了一个概念 为了一个噱头 为了一个“意义”就买单的群体 商家的生意好做了 国民节日消费也成功刺激了 何乐而不为呢?
结合以上众多因素 七夕变为“中国情人节”的大概情况不知楼主能明白否?
至于具体时间 我印象没错的话 不是06年 那会还没明确说 应该是07年开始有人提 08年的时候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加实际商业上的体现 应该是从08年开始被媒体冠上了“中国情人节”的头衔 并被广泛的大众 尤其是青少年消费群体所接受
2010-8-15 08:28:25
来自腾讯
北宋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说的分明是相思。若只有单相思,是不成其为爱情的;都道相思苦,而节日则是喜庆的,而即便并非“泪湿春衫袖”,而是“见”着“去年人”了,一年的别离,一日的相见,一日的相见,一年的别离,这样的“情人节”若果是有的,是不是也太沉重了点呢?
2010-8-15 08:31:42
福建论坛
中国人在农历节气中本来没有情人节,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进来了个情人节,于是中国人翻开了自己的农历,也找出来几个情人节,但是政府没有在月份牌上标出一个红颜色日子来,让大家放假去约会情人,因为人大代表还没有提案。目前公认的几个情人节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农历三月三和农历七月七。

 正月十五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传统有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尤其在中原一带。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元宵节很多地方看灯的原因,就是想要生孩子的意思,特别想要男孩子的意思。

三月三也被称为情人节,因为在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8-15 08:39:13
那中国的情人节到底是元宵还是七夕??
2010-8-15 15:44:30
前面提到了,准确的说中国没有情人节。只是有样学样而已,人家有的,自己也想有!
2010-8-15 19:12:53
谈定。原来毛情人节。毛钱买花。以后省钱了。
2010-8-18 19:32:06
回复 高滩坝绿茶 的帖子


    呵呵..
2010-8-20 16:50:30
回复 yovi 的帖子

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七夕吧,不过我也不敢肯定,呵呵。
   
2010-8-20 16:51:26
主题数1795
阅读 4260
阅读 4016
阅读 2394
你知道吗?连南在线2011年更换了新的logo,很漂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