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连南55 连南人文 查看内容

连南县的三江石泉山是孕育商周文明的摇篮

作者:老盘 2013-5-15 23:21 323人关注

广东连南县,地处萌诸岭山脉南麓,四面环山,中部比较平缓,因是瑶族聚居区而叫人神奇向往。县城母亲河发源于海拔1592米的起微山,由涡水河、沿陂河和连山太保河在城西南汇流而成,故名三江河,又称淳溪。正如一位诗 ...

        广东连南县,地处萌诸岭山脉南麓,四面环山,中部比较平缓,因是瑶族聚居区而叫人神奇向往。县城母亲河发源于海拔1592米的起微山,由涡水河、沿陂河和连山太保河在城西南汇流而成,故名三江河,又称淳溪。正如一位诗人温情地吟咏: 这条贫瘠的大山中的河流,它没有秦淮河的胭脂味,也没有黄河长江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鱼虾是它的富有,稻穗桑田是它的富有,万家灯火是它的富有……

       电影《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就曾在此拍摄外景,足见素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 之称的三江地区风光迤逦而充满了活力。在三江河两岸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城北一公里处一座似兔又似猫的山峰因 “鹤立鸡群” 教人驻足沉思,而当你浏览山峰洞穴,不小心捡拾一把石凿、石斧时,你不得不诧异,这河,该承载了多厚实的生命重量 ?这山,实则乃孕育商周文明的摇篮 !

   00.jpg
                     ↑东看石泉山如猫
  
  【“地标” 山峰

        石泉山,连南的 “地标” 山峰,是一座在平川上拔地而起的孤山,四周壁立,气势恢宏,山上巨石嶙峋,林荫蔽日只缘山脚和山腰有多处古洞幽岩,岩中有清泉溢出,故名石泉山。石泉山体呈 “凹” 状一大一小,从西面看似兔,俗称伏兔山;从北面看如猫,故又曰猫公山。

        爬上石泉山来回穿梭,似乎很难找到关于石泉山的文化气息,唯有吴铁城的两幅摩崖石刻特别醒目耀眼: 一是香花洞内题为 “义愤难容” 的石刻,落款 “民国二十七年冬,率属避空警于香花洞,勒此以誌国仇”;另一幅在今寨脚小学后门石壁,辑录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词 “矢勤矢勇” 四字,激励国人团结抗日,捍卫祖国山河。时值中日第二次战争初期的1938年,日本军队进攻广东沿海,省ZF数迁连县(今连州),三江镇当时属连县管辖,镇郊的石泉山洞成为了广东省ZF主席吴铁城的驻所。

                                  06.jpg
                                          ↑ 吴铁城题写的“义愤难容”

  连南过去没有独立建制,相当长的时期隶属连州。《阮通志》载: “连州瑶人,蓄发为髻,红布缠头,喜插鸡翎……居距州城四十里。” 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时在《莫瑶歌》里生动地描述当时瑶人居住的生活状况: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而刘禹锡在《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诗中更是用其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当时瑶人冬日围猎的紧张热闹壮观场面: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猎鹰屡奋迅,惊麏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可见一千多年前,三江周边广袤的崇山峻岭里,是瑶民们开拓蛮荒和生息繁衍之地,但三江的历史能追溯多长呢? 据连南文史前辈黄湘撰文《三江城的渊源与变迁》叙述: 三江镇位于粤、湘、桂三省交界的粤北山区西部,四面群山环绕,中间一马平川,居沟通两广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江虽小,源远流长,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于佛子墩相继出土的青铜斧、青铜矛、青铜剑等兵器说明这里原属军事要塞……猫公山 (亦称伏兔山)、二冢背等地挖出的陶器、陶塑和制陶工具等文物,也有力说明三江地方很早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

        考古学界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征: 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有学者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但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三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另查《连南县志》(1996年版) “文物古迹” 记: 位于县城东北郊1.5公里的 “猫公山” (又称 “伏兔山” )石灰岩洞旁,遗迹的地面遗物非常丰富。1963年5月,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前来调查时,采集有石斧15件、石锛5件、夹砂粗陶2件、石镞8件、石凿1件、磨轮5件、饰物3件、砺石13件、陶瓷3件(残唇)、罐1件、碗1件、陶纺轮7件、制陶工具7件,共计较完整的石器86件、各类残石器100多件。经鉴定,这些陶器和石器属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产。1986年5月,猫公山遗迹被连南县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广东省文物局也对连南猫公山遗址明确答复:  “年代为商周时期,1963年发现,遗址面积600多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瓮、罐、豆、碗、纺轮等,纹饰有回形纹、方格纹、菱格纹、夔纹、云雷纹等。石器较多,有斧、有肩锛、凿、镞、环、砺石、磨轮等,部分是打制的胚形,相信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地点”

      文化特征

        其实在1963年5月广东省博物馆的专家到来之前,石泉山显现出来的许多人类遗物就引起了住在寨脚村的禤振文先生的注意。据连南文史工作者萧维国叙述: “共和国成立后的1959年前后,随着大跃进、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全民大兴炼钢铁和农村各地兴建大食堂,石泉山上遮天蔽日的古木丛林,难逃浩劫,遭到大肆砍伐。裸露的山体经暴雨冲刷,很多散落表层的古文物得以显现。禤振文先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捡拾和收集,共收获如螺、蛤、蚌、蚬等贝壳类的古生物化石、如鹿头骨、牙齿、肋骨、兽角等骨角化石、如石铲、石镞、石轮、石凿、陶罐、陶纺轮等新石器晚期文物共计近千件。”上世纪六十年代,禤振文拿着数片化石和数个石器、陶器专程前往请教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徐恒彬先生,后来得到回复: “石泉山遗址,出土有陶模,是制陶工具,我们认为是制造陶器的地方;蛤化石具体距今多少万年还没全鉴定,石器和陶器约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 即使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集的谢应平老先生,也在周边地区收集了很多陶瓷器皿、小青铜鼎、青铜镜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纹饰各异的墓砖等。

                                   02.jpg
                                          ↑ 泉山禤振文、谢应平和萧维国三位老先生提起石泉山文物总是津津乐道
                                   
        考古学界认为: 凡经挖掘确认出土过古人类遗物的地点,称之为古人类文化遗迹;未经发掘而发现有古人类遗物的地方,则仅能叫做古人类活动地区。石泉山的人类遗物如此众多,一来说明从未经过发掘,彷如 “养在深闺人未识”,二来告诉世人,石泉山钟灵毓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四千多年前就是孕育商周文明的摇篮 !

       那么,考古人员在石泉山采集到的石斧、石镞、石凿、石磨轮等石器,豆、瓮、罐、碗、陶纺轮等陶器,回字纹、方格纹、夔纹、菱形纹、云雷纹等印文或硬陶饰纹。时间跨度约距今1万年~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人类生活遗址,具有哪些文化特征呢?

        首先   是精致实用的石器生产工具。在禤振文老先生家里看到,这些石器的选料十分讲究,磨制精细,大多数石器通体磨光并运用切割、钻孔等技术,刃部光滑锐利,可作为实用器。石器的种类有锛、铲、凿、镞等,还有少量的石锤、石网坠、石片等。锛器厚重,数量很多,品种齐全,有长身锛、梯形锛、肩形锛、段锛等,两头有刃,上窄下宽,细分则有长短之分,它是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大型生产工具;石铲有长身梯形或长方形,首端多齐平;作为木器加工工具的石凿,有长身方体和长身等,制作精致,刃部有单面平刃直口和单面卷刃凹口之分;石镞型式复杂,磨制精细。从而分析,石泉山出土的生产工具品种齐全,制作精良,从选料、切割、钻孔、磨制、抛光等工艺制作水平都较高,是为适应华南地区红壤土干燥时土质坚硬,渗水后粘性强的自然环境而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

        其次   是形式多样的陶器。与石泉山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相比,出土的各类陶器也是丰富多彩。陶器的器型有鼎、釜、盘、豆、壶、杯、盂、罐、瓮、器盖等,有夹砂和泥质等,夹砂陶又有夹粗砂和夹细砂之分,仔细查看,数量之多,品种齐全、制作工艺也先进。

                           03.jpg
                                      ↑出土的陶器
                            04.jpg
                                   ↑ 出土的装饰物“璧”特别引人注目
                           05.jpg
                               ↑盘状物和石核
                           07.jpg
                                   ↑出土的石凿、石锛

  最后   是品种多样的装饰品。在各类装饰品中,有璧、管坠、圆片饰等,有的作为手饰、有的作为颈饰,从这些装饰品制作技术上分析,石泉文化的先民们已熟练掌握了不同质料、不同硬度的装饰品的切割、磨制、雕刻、钻孔、抛光等技术。

        综上结论,石泉山出土的文物,构成了石泉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器物群。

       伏兔春荫

        石泉山乃三江八景之一,被誉为 “伏兔春荫”,寓意山峰似一只玉兔常年伏在如春的林荫里,而禤振文、萧维国和谢应平几位老先生则认为,“伏兔春莺” 才是它真实的名字,每年春天来临,山上绿树成荫,莺鸟云集,鸣唱林间,一幅大自然中情趣与生命召唤的美景映入眼帘,这就是 “伏兔春莺” 的由来。

                                   01.jpg
                                                 ↑  一位画家据禤振文老先生想象四千年前石泉山的景色画了下来

  据查史料,三江八景的命名,始于民国初年,时三江籍文人杨芝泉等追慕各县均有八景之说,遂于三江境内寻幽访胜,定出了三江八景名称。邑人董百洵将八景之名融合进《咏三江八景》诗中:

       鹿鸣秋高清风好,伏兔春荫绿树绕。

        花径瑶归山歌对,石泉夜渡渔火渺。

        桂井残虹水甘冽,沿潭映月三珠浮。

        合望峰高留夕照,仙楼览景宜晚眺。

        石泉夜渡

         “石泉夜渡” 这一美景早已消失在远逝的悠悠时光中了。

          据三江镇一些市井老人回忆,此景位于县城石泉山下的联红村,三江河曾从寨脚村古榕树旁边流过,人们从这里划船渡河,每到夜晚,船灯点点倒影水中,闪闪烁烁似画中游。然而,岁月变迁,民国后期,三江人将这段河 “移出” 了一公里开外,曾经的 “石泉夜渡” 景色终成为了历史记忆。

        共和国成立前,三江河道弯曲,除有约长一公里石砌河堤外,其余都是利用原地泥石筑起的土堤,间或埋插松木桩护堤,每遇到狂风暴雨,河堤便崩溃冲淹农田和房舍。1977年,为整治三江河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河工程:裁弯取直改造原河,彻底解决洪涝灾害。

      111.jpg
                         ↑连南县城中的三江河

       据时任连南县委书记,后调广东省民族学院退休的冯克之回忆,三江改河工程于1977年9月20日全面紧张施工,翌年1月26日竣工,出动劳力13000多人,投资142.6万元,保护农田5300亩,县城近20000人摆脱了洪水泛滥的威胁,得以保安全。这一史无前例的改河壮举,为三江民众造了福,三江人们曾用顺口溜表达感谢之情: 整治河堤七七天,早就规划挂胸前;全靠县领导,日夜奋战在河边;十里河堤一条线,碧波荡漾水源源;东西两岸镶银石,稳产高产年胜年。(注: “七七天” 虚指整治河堤的时间。)

       打造石泉山遗址公园具有考古价值

        如今石泉山公园是连南县重点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县城3万民众休闲、娱乐和健身的理想之地。“发掘文物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连南”,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连南三江石泉山遗址上丰富的文物可在功能内容上集遗址保护、古文化展示、观光游览、公共公园、消费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从而科学全面地挖掘文物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

        因此,连南当政者如何规划设计建设石泉山遗址博物馆以及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如在遗址周边设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串连成片,遗址博物馆主要展示石泉山出土文物、展示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等,供游人参观,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旅游,不但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对粤北文明史的重新认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黄世康(连州)]

原作者: 观光客

全部回复(7)

发表评论
    笨死的狐狸
    2013-5-15 08:37
    s3265324
    身为连南人  不支持一下不行啊!!
    2013-5-15 19:27
    文哥
    2013-6-17 18:23
    文哥
    其中两位老人是我的老师呀...............
    2013-6-17 18:31
    scorpio110
      很好,其实连南在线可以多发表这类型的文章,让我们大家更深的了解连南文化。小时候常听父亲说以前文革旧社会的事情,但是很少听到一些文化底蕴关于连南历史的东西。其实很多连南人都想多了解生我养我的地方,只是缺少一个了解它的地方。
          其次就是,现在连南一直在说建旅游强县,连这些那么有文化底蕴的东西都不去宣传,你看连州有刘禹锡,阳山有苏东坡,连南为什么不能有,这都是宣传。猫公山完全可以做为一个旅游景点去建设,去宣传推广。看看阳山,一进城里就能看到很大的宣传牌树立在路两边,有点壮观。连州就不说了,已经宣传开了,一说去连阳,肯定会说地下河。连南的千年瑶寨,说真的,进到连南,也不知道有这个景点。
         楼主,顶你,继续发表这类型的文章。我看到连南的历史,激情荡漾啊。让更多人了解连南。
    2013-6-18 10:55
    囧哥
    我记得以前初一的时候我们淳溪中学说到了连南历史.三江河原名就是淳溪.
    2013-6-18 20:06

查看全部评论>>

你知道吗?连南在线的历史可以追朔到2006年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