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地主不但残酷地剥削着他们,而且投机商人也在吮吸着他们的血汗。他们为了得到一些盐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有时不得不向投机商人赊账,可是到了秋收的时候,在商人的重利盘剥之下,有的瑶家竟连最后一粒粮食 ...
1951年9月,县供销合作总社建立,并在瑶寨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1952年,相继成立了金坑、白芒、上洞、菜坑、油岭、南岗、横坑等基层供销社,1953年连南瑶族自治县成立,原属连县管辖的三江供销社和阳山管辖的寨岗供销社,随行政区域的归属划归连南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同年,当时全县有入社股份2.205万股(每股一元),1956年,全县供销社网点有74个,遍布全县各乡,干部职工共有350人。 (图片与本文无关) 在三排乡的供销社里有着这么样的一个人...... 太阳落山以后,广东连南山区的瑶家寨子渐渐隐在苍茫暮色里;但寨头上的三排乡供销社,却逐渐繁忙了。 "给我称一斤盐巴。 "打半斤煤油。" "喂,拿这双鞋子看看!" 一些刚从田里劳动回来的瑶族农民,纷纷向售货员提出自己要买的东西。站在拦柜里一个红布缠头的身材瘦小的瑶族售货员,面对这些熙熙攘攘的顾客,格外兴奋起来。他一面耐心地拿着各种商品,一面笑容满面地答复着每个顾客......直到10点钟,供销社关门以后,这个售货员还没有休息,他的瘦小的身影又闪在寨子旁的小路上,去征求群众意见去了。 他叫房弟五一公,自小就在这个山区里,但是在他37年的岁月中,将近30年是在旧社会阴暗的日子里渡过的。他的先祖原来住在离这儿不算远的平原上,后来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暴政下,被赶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渡过了苦难的四代。解放前,地主不但残酷地剥削着他们,而且投机商人也在吮吸着他们的血汗。他们为了得到一些盐巴、煤油等生活必需品,有时不得不向投机商人赊账,可是到了秋收的时候,在商人的重利盘剥之下,有的瑶家竟连最后一粒粮食都被枪走了。山区出了红太阳,共产党来了,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房弟五一公也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由一个农民变成了人民的售货员。由于他切身受过投机商人的盘剥,因此他对怎样为消费者服务这一点体会得非常深刻。自从1954年他到供销社工作后,即根据农忙时群众早起晚归的特点,天一放亮就开门,直到晚上10点钟没有人买东西为止。在这个时间里,早晚6点到9点最忙,而这时也正是供销社吃早、晚饭的时候,他常不吃饭,坚持工作,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个人晚吃一点,挨一点饿,就是多给群众一点生产时间,这是应该的。"瑶胞的习惯,过节是不劳动的,工作人员也要休息,但过节却正是生意旺的时候,他坚持不休息,他说:"群众大多数时间是在田间生产,过节才闲一点,而我们在节日不卖货给群众,让他们好好地过节,那怎么能对得起群众呢?" 当夜里供销关门之后,他还常常在睡觉前,深入群众,征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只要有可能办得到的,他总是尽量想办法解决。因此群众又称他为"群众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的售货员。"一天晚上,有些妇女提出:"为什么宝蓝布和我们吃的豆豉沒有呢?要知道我们生活提高了呀!"他听了之后,马上反映给区社,并在上及帮助之下,很快地满足了这个要求。有时,为了搞到群众急需的东西,常常他亲自翻山越岭去采买。有一次,他采买到一批瑶胞过节用的东西,但找到的两个工人担不了,他就担起了80斤的挑子,走了50里地,连夜赶了回来,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在他不断地努力下,过去只有酒、豆腐、油、盐等十几种商品的供销社,现在已增加到200多种,如镶着红边的成衣、牛皮钉鞋和闪着光的红绒、项圈、耳环......已经摆上了货架。而卖钱额由他未到供销社时的全年5,000多元,突增到现在的每天200元左右。 房弟五一公对供销社的每一件商品,都看成自己家里的东西一样。1955年,区社分配给各乡、社一批库存太久的"可口饼"销售,其他乡、社由于保管不好,都霉坏了,只有他们社没有一卷霉坏,全部销售了出去。他经常把易湿的商品翻晒,如碰到连下几天雨,还把商品放上炭火上烘干,所以经他保管的商品,从来未有过卖不出的残次品或霉坏掉。有一次,刚从区社私拨来的200多斤腊肠、腊肉,就生了白毛,如不加工翻制,再过一些时间就会至部损失。他用温水浸过,用刷子小心地刷去白毛,再用火烤干,于是成了新鲜好味的腊肠、腊肉,很快地全部售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