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排瑶鼓王: 背鼓必起舞且无私授艺

观光客 2012-3-19 23:29:51

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2-3-20 01:19 编辑

      唐桥辛二公:40年无私授艺 成就 “鼓王” 传奇


    人物:  唐桥辛二公,1941年出生,瑶族,民间艺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连南人尊称为“鼓王”。12岁开始习长鼓,1964年、1980年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表演长鼓舞。1996年应邀到新加坡表演长鼓舞,实现了长鼓舞境外文化交流零的突破。近40年来,他无私传授长鼓技艺近1000人。


                   0.jpg    
           

    在2011年的12月19日,第四届中国(连南)瑶族艺术节开幕。其中既粗犷奔放又稳健有力、柔中有刚、刚柔结合的长鼓舞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下面的观众没有想到,台上领舞的那个动作娴熟自如的人是一位年已七旬的老人。

    他就是被连南人尊称为“鼓王”的唐桥辛二公。

    6岁学长鼓

    连南瑶族长鼓舞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排瑶祖先在隋唐时期迁徒到连南时一同传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当地瑶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长鼓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及艺术特点,可谓排瑶千百年文化艺术和民俗生活的活化石。

    唐桥辛二公1941年出生于连南油岭一个普通瑶族家庭。油岭瑶寨有着浓厚的瑶族民俗,旧时有着5年一次的大歌堂(即耍歌堂)、15年一次的小歌堂节庆。1947年,油岭举行耍歌堂,数百身着盛装的瑶族人在歌堂坪唱起山歌、跳起长鼓舞。

    “当年我6岁,在歌堂坪上看到父亲与叔叔、伯伯们跳起那个粗犷、雄劲、奔放的长鼓舞,我十分羡慕,从此就爱上了长鼓。” 唐桥辛二公回忆说,当时他的个子还没父亲的长鼓高,就整天缠着父亲要学跳长鼓舞。

    当时,跳长鼓舞是件“奢侈”的事,特别是以白银装饰为主的盛装昂贵(就目前价格,一套约5000元),因为家贫,唐桥辛二公的要求遭到父亲拒绝。

    好在堂哥丁桥大头二公见其乖巧伶俐,便手把手教他。唐桥辛二公刚开始学时,因年幼力薄,背负长鼓跳起来甚为吃力。“跳长鼓舞,既需要体力和身体协调力,更考验你的反应灵敏和柔韧性,”唐桥辛二公说。因为喜爱,小小年纪的他日夜用功,竟学得有板有眼。父亲见他跳长鼓起承转合颇得要领,便改变心思,一一从中指点。几年下来,唐桥辛二公的鼓艺大为增进,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连南县成立那年(1953年),油岭唐氏于当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盛大的耍歌堂。举办前,唐桥辛二公的父亲挑好上等的沙桐木和牛皮为他做了个长鼓。他便和同族12名男青年穿上母亲和嫂子或姐妹挂好银鼓、银牌的上衣,穿上用红、蓝、白、绿绒线用手工刺绣出五彩斑斓图案的腰裙和脚绑,戴上红头巾,插五彩纸花和野鸡尾赶到祖庙集中,随着出歌堂的队伍来到歌堂坪跳起欢快的36套72节的长鼓舞。

    跳到北京城

    12岁那年崭露头角后,唐桥辛二公更加沉醉于长鼓技艺的学习,特别是当时村中的老艺人唐考专五公对其倾囊相传,让唐桥辛二公渐渐成为表演时的领舞者。

    1964年,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南在全县挑选民族艺人赴会,23岁的唐桥辛二公等4名鼓手和后来的“歌王”唐买社公一众人入选。

    唐桥辛二公万万想不到自己会有机会北上京城表演长鼓舞。为使表演成功,他每天走路3小时到县城,与3名鼓手一起切磋、研磨鼓艺2个月,10月份奔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上的演出,耀眼的灯光让唐桥辛二公有点晕眩,而台下热烈的掌声,则让唐桥辛二公心潮澎湃。最激动的是,他在天安门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的北京很多还是平房。”回忆当时情形,唐桥辛二公说,参加北京会演回到家乡后,他觉得进村的小土路和北京的公路比起来显得窄得透不过气来。那次上京演出,唐桥辛二公等人住了80多天,几乎隔天就表演一次。当时,他妻子正怀孕在家,他没有办法照顾,电话也无法联系,直到演出完毕回家,妻子已把一个胖儿子生了下来。

    背鼓必起舞

    瑶族人骄傲地认为,瑶族长鼓是世界上最长的能绑在身上边跳边敲的鼓。在唐桥辛二公的家里,他珍藏着10多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长鼓。

    这些色彩斑驳的鼓身长约1米,两头蒙着一大一小用小黄牛皮或羊皮做的鼓皮。他边摆动着长鼓边说,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这长鼓不仅是瑶族人文化的传承象征之一,也是瑶家人的运动器材。

    长鼓背在身,鼓王兴致勃勃跳起来。只见他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头发出“咚”的一声,左手持竹片弹击鼓尾发出“啪”的一声,双手同时拍击鼓面,发出近似“广”的一声。不仅要敲打,还要跳,鼓王先抬左脚,再抬右脚,转圈,打鼓倒不累,关键是需要不断变化动作跳着打。

    瑶族歌王唐买社公曾称赞比他年长的唐桥辛二公说:“长鼓重十斤左右,一套节目下来要舞36道动作,不断地做一百九十度的大转身,而瑶族男人舞起长鼓经常要跳三天三夜!——当地还没有人跳长鼓的水平能超过他。”

    获得“鼓王”称号,一是在于唐桥辛二公掌握整套动作,更重要的是他近40年来无私地授艺,让长鼓舞一代一代地传承。

    无私传技艺

    跳长鼓舞共有36套72节,内容繁复,当时瑶寨农事繁重,能跳完36套72节的人少之又少。唐桥辛二公为了这些技艺能流传下来,爬山涉水虚心向老艺人请教,融会贯通学会了整套动作。长鼓舞没有文字资料传承,全靠艺人口传心授。做为一个民间艺人,唐桥辛二公深知传承的重要,他把36套72节去繁取精,编制了8套动作(起鼓、起堂、大围、交替、靠背、穿插、四方、围鼓),以便易于学习和推广。1976年至今,他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地办起长鼓舞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近千名跳长鼓舞的人员。

    但他的跳长鼓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长鼓舞因耍歌堂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受到牵连,长鼓被毁,长鼓舞一直没人再跳。长鼓舞因为没有以文字或音像的形式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淡忘、消失,仅有部分靠一些老艺人的记忆勉强被整理挖掘出来。


                        00.jpg


    1990年,连南县宣传、文化部门成立“耍歌堂·盘王节”活动领导小组,加大了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力度。此后20多年来,该县每年都在油岭新村聘请唐桥辛二公举办长鼓舞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民间长鼓舞艺人,为以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唐桥辛二公频频外出表演,获奖无数。《长鼓舞》曾获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全国第五届民运会表演项目二等奖,于2008年5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长鼓舞》还入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有了唐桥辛二公这样的领舞者,长鼓舞也走出了国外。1996年,长鼓舞应邀在新加坡表演,实现了对境外文化交流零突破,演出期间,还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的“早安你好”专题栏目中向广大电视观众作瑶族长鼓示范采访直播。

       [
与此相联系的内容见http://www.ln55.com/thread-3252-1-1.html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信登录
本帖最后由 追忆往事 于 2012-3-20 15:38 编辑

向鼓王致敬。因有您的坚持,连南瑶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2012-3-20 15:36:29
向一直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老师致敬!
2012-3-20 22:01:52
    公爹!你是好样的!!
2012-3-24 09:04:58
你知道吗?作为连南在线的第七位贵宾,我感到很荣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