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作家梵杨的瑶山之恋

观光客 2012-5-10 13:35:00

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2-5-17 12:30 编辑

【作家:梵杨 1930年出生,原名: 梁铭纲。笔名: 罗辛,广东四会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粤北广东儿童教养院读书,后考进北江师范。1949年后先后在南海、佛山、广东作协、省文联任职。1948年春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瑶家寨》,中篇小说《映山红》,诗集《不落的星辰》,叙事诗集《婚事》,散文集《水静河飞》,评论集《文艺杂谈》,短篇小说《旅伴》等。中篇小说《罗屋村》获1951年广东省文教厅文艺创作三等奖。1961年加入广东作协,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协、广东人民出版社及省文联编辑、期刊编辑部主任,《南国》杂志主编。曾任省文联第二届委员,省作协第二、三、四、五届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第一届理事。系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顾问。离休后,一直在写作反映当前珠江三角洲农村变化的长篇小说。】

                                ※※※※※※※※※※※※※※※※※※※※※※※※※※※※※

       因为自然山水的美丽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来广东连南县采风创作的文艺家可谓络绎不绝,来连南采风创作的作家当然也不少,著名的和不著名的。著名的有秦牧、陈残云、杨羽仪、苏晨、陈芦荻、杨光治、肖建国等。他们中不少人也写过连南,写过连南的瑶山,如秦牧、陈残云等。但像梵杨那样,多次,并且长时间深入瑶山,与瑶胞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创作成果如此丰硕的,迄今仍找不出第二个。

  出生于广东四会的作家梵杨,是有瑶山情结的。抗战时期,他曾在广东儿童教养院第二院教书,而该院当时就曾迁至当时的连县(今连州)的龙咀村,离现在的连南县城三江很近,且当时三江附近的瑶寨都属连县管辖。每逢墟日都有瑶胞到三江赶集,而教养院的学生也要来三江挑米,有时还要上山打柴,因此能在多种环境见到瑶胞,也就是从那时起,瑶胞开始进入梵杨的视野故此应该说他从启蒙时起,就对瑶胞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真正接触瑶胞,是从1956年的11月开始的。当时连南大掌排的瑶胞举办“耍歌堂”,不少艺术团体都来观摩,除了广东本土的,甚至连沈阳空军文工团都有人来。在那个消息闭塞、通讯不畅的年代,有关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不知是怎样做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偶遇。那次梵杨和美术家汤由础、黄安仁、潘鹤,诗人陈芦荻、陈善文、韩信等从广州北上连南大掌,还深入到瑶胞的家里调查访问,当场作画写诗,而回到广州后,他们随即举办了一个反映此行的诗、画展览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000.jpg
                         111.jpg    

      
有人说,梵杨有两个坚实的创作生活基地:一个是山上的清远瑶寨,一个是水边的珠江三角洲。而“清远瑶寨”,主要就是指连南。无论是短暂的采风,还是挂职体验生活,梵杨都真情实意和瑶胞交朋友,他第一次上大掌瑶寨采风,就结交了该排的瑶女邓一梅,而后来到南岗挂职,又与瑶家汉子邓中贵成为好朋友,而且先后写了两篇描述邓中贵的记事文学。

  与许多作家相比,梵杨有着较为特殊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学生时期他就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1948年春季,他的文学之花也开始绽放。是年冬,他发表了描述当局镇压学生的小说《夜,退却了》,也就在那一年,组织上要求他不要用真名发表这类作品。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原名叫 “梁铭纲” 的他,从此用笔名 “梵杨”。解放后他曾在珠三角农村工作,1956年7月起,他先后在广东省作协、湛江地区文艺办、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广东省文联工作。文艺事业,从此成为他的 “终生之业”。1958年出现了这样的新民歌 “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别看都是口头语,搬到田里变米粮。种田要用好锄头,唱歌要用好歌手。如今歌手人人是,唱得长江水倒流”,尽显“大跃进”的豪迈与气势。而在柯庆施《劳动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一文的启发之下,各地纷纷提出 “人人会写诗,人人会画画,人人会唱歌”,“一县一个郭沫若、梅兰芳”……也就在这一年的春天,梵杨和省文艺单位的一大批文艺家一同下放到连山县劳动锻炼,梵杨又有了一个深入瑶寨壮乡的好机会。真应了清代诗人赵翼那句 “国家不幸诗人幸”。

       作为乐观主义者的梵杨,在什么环境都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都有一份高涨饱满的生活热情。工作再忙,劳动再累,他都坚持业余创作,因为他创作的欲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写电影剧本,他就以诗歌、散文以及短篇小说的形式反映瑶区生活,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后来为了培养文学创作的后继之人,经广东省委批准,派两个很有潜质、也很有责任心的文学青年到基层深入生活,一个是沈仁康,另一个就是梵杨,可见当时梵杨的业余创作是多么的出类拔萃,他的瑶族题材的作品是多么的被人重视。于是1963年的阳春三月,梵杨来到了连南的南岗,在公社挂了个生产大队副大队长的职务,与瑶胞同吃同劳动,从此,他真正开始了对瑶胞的了解和熟悉,深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连南的山水,融入瑶胞的喜怒哀乐……可在那形势变化快得总出乎人们意料的年代,梵杨挂职还不到一年,文艺界要整风,他又被召回省作协,旋即又到阳江搞“四清”,后来,“文化大革命”又来了……文革后期,他被从 “五·七” 干校调到湛江地区文艺办,而就在那期间,他把心中沸腾已久的瑶山生活,写成了小说《映山红》和《伴侣》,尤其是1972年发表在《广东文艺》的《映山红》,立即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小说还被改编成广播剧、连环画、制成幻灯片,天津市文化局也派人来商量如何改编成京剧的问题……小说《映山红》被改编成名为《飞鹰崖》的连环画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仅在1975年12月的第一版,就印了一百零五万册,在今天看来,那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随即外文出版社又把《映山红》译成英、法、德、日、朝鲜、西班牙和世界语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而在这期间有个小插曲,使梵杨终生难忘。《映山红》发表后的1973年的春天,湛江地区的领导竟让梵杨请一个多月的假,再到连南采风创作,有这种胸怀,有这种眼光的领导,如今打着灯笼也不知去哪找。鲜为人知的是,正是这又一次长时间在山花烂漫的连南的采风,他对瑶区生活更加深入,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的感受更加深刻,他的情感更加强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常常边走边想边写。后来,独具慧眼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中国第一部反映瑶族人民生活的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瑶家寨》……

        梵杨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瑶山的巨变,表现瑶族同胞的多彩生活和丰富情感,从有关作品可以看出,作家的情感是深沉、真挚而热烈的。他的瑶族题材的主要作品,诗歌有气势恢宏的长篇叙事诗《不落的星辰》,短诗有《短笛》和《重逢》等。散文有《瑶区散记》、《瑶家人》和《奇人怪事》等,而小说则有中短篇的《映山红》、《瑶寨三月三》、《旅伴》和《天长路远梦魂飞》,长篇有《瑶家寨》……

      去了大掌排等瑶寨,并且观赏了大掌排瑶胞的“耍歌堂”,之后他写下了《瑶山小景》、《重逢》等诗歌和散文《瑶区散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对瑶山新貌的赞美和对瑶族人民的赞扬,第一次来连南采风创作,作家就激情彭湃,欲罢不能。新瑶山给他的,是多么深刻的感触!而他的瑶族题材作品,以小说成就最大。《瑶家寨》中的有勇有谋的男主人公房坚沛,代表瑶寨新一代的敢做敢当的洛高妹,以及旧社会把她变成鬼,新社会把她变成人的“开山劈石”的《映山红》中的女主人公秀娌萍,人物各个个性鲜明,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映山红》中,当秀娌萍问“我”“什么风把你吹进山来了”,“我”却幽默风趣地回答“是你头上的花环把我引回来的”。女主人公还说“你是半个瑶家人啦”。是的,现实中的作家梵杨,早在心里认自己是“半个瑶家人”了。而据说《映山红》中的秀娌萍就是以连南的瑶族女干部邓一梅为原型创作的。《瑶家寨》中“姑娘躲在屋里,青年蹲在窗前,低说轻唱”的描写,正是现实中瑶家阿贵“讴莎腰”的真实场景,而该小说中大量俚语、俗语、谚语的运用,足以说明梵杨对生活的深入是扎实的。

  梵杨被誉为“描绘岭南瑶寨第一人”,可谓实至名归。他的所有描写瑶寨的作品,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虽然其中也有“浪漫主义”。评论家李天平说“仅仅是从生活、题材、创作时间、创作数量的第一来评判梵杨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梵杨那些在文坛产生很好影响的反映瑶家生活的作品,早已有杜埃、李天平、张永枚、郭小东等名家的很有份量的评介文章。杜埃先生在《高山之恋》一文中评介小说《瑶家寨》时说“《瑶家寨》是第一部写出高山上的瑶民族如何在那个年代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勇于改天换地的长篇小说”,并且在文末评论家还写下这样的话“读完此书,深感瑶山是个非常可爱可恋的地方。我也在想,假如有一天,还未到过瑶山的我,能够去看一看,那有多好啊!”。看来梵杨的瑶族题材的作品,是感动了不少人的。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因为它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梵杨的作品,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有人说真实性是文艺作品的生命,而倾向性则是灵魂。恩格斯在谈到文艺的倾向性时曾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而读梵杨的作品,我发现其倾向性是非常鲜明的。因为他是用满腔的热情来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新人生。

  不过他的作品,既反映瑶胞的新生活,表现他们新的精神风貌,也毫不掩饰地、甚至深刻地揭露出千百年来瑶家“丢石洞”和“吃人命”等的残酷,反映出这些陋习的残忍、野蛮和愚昧。

  鲁迅先生曾说,以文笔作生活,是世界上最苦的职业。数十年来,梵杨的职业是文学编辑,后来还是省文联主办的《南国》杂志的主编。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看别人的稿子上面。然而作为他的第一“副业”的业余创作,硕果累累,连一些专业作家也自叹不如。2003年我在省作协学习,第一次与他交谈,他的记忆力非常强,口才也非常好。谈起他的经历,这位早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说到数十年前的人人事事,他还如数家珍,许多细节,依然是那样的清晰。2004年我编辑《连南历代瑶族诗文选》,他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把几个已故作家的作品一笔一划的抄得工工整整的寄给我,真是个不一般的作家。

  在当代作家中,梵杨是最早用文学作品描写和宣传连南的一个,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他的瑶族题材的作品,还是一幅真实而艺术的瑶山风情画卷。他说自己创作的瑶族题材的作品,首先应归功于瑶家兄弟。没有他们感人的事迹,作者又没有深入到瑶区,有所感受并产生了感情,就根本不可能形成所谓的艺术形象。在给笔者的信中他说“瑶区是我最关心的地方,比自己的家乡还有感情”,我深信此话是真情流露。

  作为一个外地作家,梵杨的瑶山之恋,恋得旗帜鲜明,恋的五彩缤纷,;恋的花艳果香……


                                                                     [本文作者:广东连南县文联主席  成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信登录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2-5-10 14:18 编辑

广东作家  成春(霜叶)简介】 成春,笔名霜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生于广东省连州市。华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文凭。当乡村教师数年,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后期投身珠江三角洲,教过中专,做过外企高级职员,上瑶山后创办并主编广东省内第一家农村中学学报《寨中学报》。2001年任广东省连南县文联主席。系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杂志编委。1992年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广东作协。2005年评为二级作家。著有散文诗集《谛听生命》和《魂灵之水》,主编出版“原上草”文学丛书,与友人联合主编《清远古今散文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和《粤港散文诗精选》等多种集子。

                                       333.jpg       

 “把瑶族古朴淳厚的生活、能歌善舞的欢乐和漫山丛林的忧伤,带到了中国散文诗,使中国散文诗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如此评价成春的散文诗。

    诗歌创作是寂寞的,尤其在当下。而被视为诗之变体的散文诗,更处在文学的边缘地带。在这片荒芜的文学园地里,20年来,成春痴心不改地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春”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诗界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

    从教从商从文意外写起散文诗

    “成春”这个名字,如今在中国散文诗界可谓赫赫有名。事实上,他早年使用“霜叶”这一笔名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作为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杂志执行编委,成春走上散文诗的创作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成春出生于连州山塘的榜水村,自幼爱看书,语文功课优异。1979年在连州师范读书时,他与几名同学创办了学校首个文学社,并出版刊物,成为校内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做了几年教师。时值改革开放不久,下海经商潮起,思维活跃的成春放下了教鞭,走出大山融入珠三角淘金热潮。商海几年拼搏,成春靠着手中的妙笔写策划、做文案和搞宣传,一度成为港资企业老总助理。

    成春与散文诗结伴,缘于一件有点“意外”的事。1990年,南海沙头镇要办一份文艺小报,主编约成春写个发刊辞,他便写了百字短文《冬之畅想》,并第一次用了“霜叶”这一笔名。该文后来在《广东教育》刊发,编辑在文题后注上“散文诗”三字,成春这才开始注意到散文诗这一文体。

    1992年,为结束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成春来到连南任教,不久进入连南文联工作。此时,远离商海的纷争和都市灯红酒绿,他频频拿起手中笔,写下优美文字。1993年他写了一章《南方的红丘陵》,参加中国散文诗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散文诗“回答人生”大奖赛,作品入围。他也因此被吸收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至此,成春的散文诗写作拉开了“序幕”。

    写散文诗写上瘾生活的“散文”和梦想的“诗”

    散文诗必须是诗,它虽然要有一定的细节铺垫,但必须注意诗意的提炼,向心灵靠拢,而不允许漫无节制地拉家常。曾有人问成春为何喜欢散文诗,一写就是20年?成春说,我喜欢用凝练的字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散文诗写作空灵飘逸洒脱,不受时间限制,“因而写散文诗就写上了瘾”。

    而早前从教从商的经历,让他从粤北山区到珠三角,再从珠三角回到粤北瑶山连南。在广东最穷地区和广东最富地区的两种生活体验,不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充实了他的思想。“我的人生就是生活的‘散文’和梦想的‘诗’的结合。”成春说。

    他所居住的连南,群山连绵,民风淳朴,瑶族风情独特,因此他倾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也感悟到瑶山的沉默与呐喊。炼狱般的瑶山,撞击着他的灵魂,也舒展了他的想象力,诱发了他歌唱生命的诗情。

    成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美,并且予以准确而精炼的表达。他在《临河而居》写道:“远离都市的躁动喧嚣,远离街头的灯红酒绿,我临河而居。河很小也很静。它小得听不到渔歌也见不到帆影;它静得连羽翼未丰的小鸭也能横波直渡。日复一日,清晨如歌的鸟鸣,暮时无忧的牧笛,夜间如琴的流水,悄然间滑窗而入,竟使我意念如花。”

    如此优美的文字,让人对作者心中诗情画意的生活满怀憧憬。富有个性的艺术表达中,成春的作品还展现了独特的思想锋芒。他在摹写维纳斯的《美丽的残缺》中写道:“世人也学你袒露,可他们只敢袒露肉体而不敢袒露灵魂;世人也学你残缺,可他们只任凭灵魂残缺而不愿让肉体有丝毫损伤。”

    在成春的心中,失去双手的维纳斯,并没有失去快乐的情绪,他由衷赞叹维纳斯:“无法拥抱他人的你,却赢得了最热烈、最崇高的拥抱”。文中惊世骇俗的思想之光不时闪现,同时语言上也富于弹性和张力。

    把生活带进散文诗读者当面朗诵泪流满面

    他这样写瑶族人的长鼓:狂舞节日的山野,一次次醉卧凄清的金秋,怀抱长鼓的贵哥,于喧腾与宁静中倾听天国,倾听梦中亮如北斗的女人和爱情——长鼓是一个含苞的梦想,是一年又一年含苞的季节。

    他这样写瑶族人的牛角:诞生于刀光剑影,奔突于烽火狼烟,岁月已在你的额头沉淀成一圈圈褐色的皱纹,你凝固的表情,宛如一幅千年古画——牛角呵,你是一个强悍民族无法舍弃的不屈之弓。

    这些字句和想象,是成春打自心底迸发的对一方水土的深挚情怀。甚至对一头牛在田野中静静死去,都会引起成春从心底涌出最诚挚的赞歌:“蓦地,老牛用尽毕生气力对田野‘哞’地一声,甩响长尾。那长长的尾毛,成了唯一拂响田野的旗帜”。这,让人感到成春生活积累的广泛与深厚,以及他艺术想象的丰富动人。

    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认为,近50年来,把少数民族生活的题材引入中国散文诗而最有成就的,一是广西的罗文亮,另外一人就是成春。认为他 “把瑶族古朴淳厚的生活,能歌善舞的欢乐和漫山丛林的忧伤,带到了中国散文诗,使中国散文诗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

    成春那质朴、生动的作品,打动了不少人。他的作品《父亲的春与秋》,里面写父亲“对于土地,地老天荒的守候,穷尽你的血和汗,稻穗和薯香,胀满你的脉管……你年华如水,流尽干旱的土地,你多茧的双手,总紧握梦中的秋天”。2007年,连州市民邓明阅读到该诗,感动流涕,径直到连南找到素未谋面的成春,当面向他朗诵了这首诗,又再次泪流满面。文学对人的慰藉和鼓舞力量于此也可见一斑。

    评论家杨志学认为,成春的作品在激情澎湃的文字中蕴含着顽强的生活信念,“他的表达不追求浮华的技巧,而是显得非常质朴、自然……他的抒写常能超越表层,使作品具有一种文化的或历史的蕴含。”

    近年来,成春的作品也屡屡获奖:1999年获诗刊社首届 “露露杯” 郭小川诗歌大奖赛二等奖,2001年获中国散文诗学会 “长城杯” 世界同题散文诗大赛三等奖, 2009年获诗刊社“我爱神农山”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2011年获人民文学杂志社 “观音山杯” 征文优秀奖等
2012-5-10 13:55:12
仰慕这两位宣传推广连南的好作家!
2012-5-17 13:27:44
你知道吗?自从连南在线有了我笨鱼的加入以后,就变得更美好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