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八卦连南之歌

martin 2012-9-24 00:25:39

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微信登录

x
  连南之歌叫瑶族舞曲。。。。。。。。。。。。。      今天才知道瑶族舞曲另个名字叫幽灵   何勇唱的      幽灵是鬼的意思。。 瑶族舞曲唱的是幽灵          我们连南唯一过七月十四的板洞的过山瑶    那是不是说板洞瑶族才是正宗连南的原住民   再加上瑶族信巫(古老传统)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很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信登录
这要问一下 “连南在线” 的网友威哥(“天上人间之威”)才明白。呵呵呵.......

             20120924.jpg
   

            
2012-9-24 00:48:30
这个就不懂了。不过从过山瑶这个名字看,貌似以前经常迁徙居住。
不过板洞水库那里的是否时代都居住需要专家去考证吧。
2012-9-25 16:49:25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2-9-25 22:37 编辑

连南的排瑶与过山瑶之异同

      广东瑶族,在史籍和地方志记载中,曾有莫瑶、排瑶、深山瑶、箭瑶、过山瑶、熟瑶、顶板瑶、民瑶、黄茶山瑶、内外西山瑶、大小水瑶、大东山瑶、乌石瑶、月坪瑶、赤溪水瑶、牛婆洞瑶之称。这些对瑶族不同的称呼,都不是瑶民的自称,而是别人根据他们的服饰特点、居住地域而冠上的他称。在瑶民内部交往中,通常使用的瑶语自称是“要敏”和“优勉”,也就是排瑶过山瑶

     排瑶过山瑶有很多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相互间有很大的差异。

一、居住环境

      排瑶过山瑶居住环境的共同特点是“依山傍险而居”,“流布岭表溪峒间”,他们都是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广东境内历史上曾有瑶山八百九十座,曾被称为 “岭南无山不有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出牧连州刺史,在他的诗作中,描绘瑶民居住的特点是“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宋之问降职泷州参军时,亦曾用白描的手法写下了描绘瑶族先民居住地的诗作《过蛮洞》,诗云“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钭”。

       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广东连南山区结寨定居。过山瑶则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广东连南,共和国成立后,已建寨定居下来了。

       排瑶、 过山瑶在居住方面的不同特点是:排瑶是定居型,大集中、小分散,“土墙瓦屋,聚族而居”;过山瑶是迁徒型,小聚居,大分散,“茅舍板屋,随山散居”、“居无定冲”。

      排瑶现有五万多人,集中居住在广东连南县的白芒、九寨、盘石、涡水、大坪、香坪、南岗、三排、金坑九个区,聚居面积九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八成。在排瑶聚居区内,没有一个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村寨杂居其间。“在连者为八排瑶峒,崇山峻岭,错处其闻:连州三排,日:油岭、行祥、横坑。连山县属五排,日:军寮、马箭、里八峒、火烧坪、大掌岭。八排势相毗连,外复有二十四小排,悉八排支派延袤二百余里”。排瑶寨,寨子大,户数多,人口密集。大排多达五六百户,小排小冲五六户、十多户、三五十户、百来户不等,小排小冲隶属于大排。《广东连山县志》载,旧时军寮排五百五十四户、一千八百八十人。隶属小排有牛露水、大竹湾、蒲崩湾、黄泥冲、格峒、鱼浪坪、鳖坑、横寨、南榕、下西岭。小排小冲最大的寨子四十户,一百一十七人;小寨仅两户,七人。

        散居范围广,这是过山瑶在居住方面不同于排瑶的一个特点。从全中国来说,过山瑶散居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东南亚亦有过山瑶居住。就广东省内来说,过山瑶仅三万多入口,却分散居住在连南、连山、连县、乐昌、仁化、始兴、乳源、英德、曲江、阳山、翁源、阳春、怀集等十三个县。过山瑶自然村寨,多是星散在崇山峻岭的小坑小冲、半山腰地带,每个自然村寨八九户、十来户,少则三几户,还有单家独户的。不少过山瑶寨还星散在汉族村寨之间,与汉族形成杂居区。迁徒频繁,这是过山瑶在居住方面不同于排瑶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又有一种过山瑶,居无定冲,视山坡有腴地可垦,即率妻孥伙结茅住之,、虽勤耕作,亦滥费用,男女衣服饮食较洁净,耕作之余闲则结队游历寻得胜处,又徒宅从之矣;故日过山瑶”。清代陈微言《南越游记》谓过山瑶:“所居皆茅舍板屋,种禾黍芋豆,杂以为粮,不足则迁徒谋食”。“其在海丰者,来自别境,椎结跣足,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复徒一山”。“瑶人所居,惟依林积木,刀耕火种为生,以砂仁、红豆、楠漆、黄藤为利,无甚积蓄,食尽一方,则移居别境,去来无定”。过山瑶迁徙,有时是单家独户迁走,有时是结伙而行,整个村寨一起搬迁。有时是在近处这山搬迁过那山,有时是穿州过县,长途跋涉。过山瑶迁徙,不仅频繁,而且路线长、范围大。有一首瑶族民歌《山过山》道出了迁徙之苦:“山过山,一山更比一山难,铜条拐杖也拄断,铁线草鞋也磨穿”。当然,这种迁徒之苦,早已成为过去,共和国成立后,过山瑶已逐步定居,过着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二、社会组织

       排瑶过山瑶的社会组织,迄至共和国成立夕,内部还没有共同的最高首领,和以最高首领为核心组成的、统一的、经常性的层层政权机构。散居的过山瑶自不须说,就是形成了比较大的聚居区的排瑶,也没有共同的政治中心和共同的领袖。处理本民族内部公共事务,排瑶以排为单位,过山瑶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排瑶各瑶排之间,过山瑶村寨之闻,互不相统属,各自为政。只是遇到重大事件,涉及共同利益,如遇土匪抢劫,大规模的械斗,扑灭大面积山林火灾等等,才会有共同的行动。
     排瑶各个排、过山瑶村寨维持内部社会秩序,调解纠纷,管理公共事务,进行生产活动,宗教活动,一是推举威信高,能说会道,有丰富的生产和社会经验,办事公道的老人来牵头、主持。二是按历代相传下来的惯例、乡规民约办事。三是由老人召集民众会议,博采众议。不难看出,这些做法,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民主制的色彩。

       比较之下,排瑶的社会组织比过山瑶更具其独特性,更为严密,更为稳固。
   
    “瑶老制” 是排瑶的特有社会组织,特有的管理形式。排瑶推举老人出来办理公共事务,排难解忧,有明确的头衔: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有分明的职责:“天长公” 是一排之首,主要的头面人物,在非常时期又是军事首领;“头目公” 是 “天长公” 的副手,主要职责是协助天长公处理各种事务;“先生公” 是一切宗教活动的主持人;“掌庙公”、“烧香公” 是管理祖庙、司理宗教事务的人物;“放水公” 则专管农田灌溉用水和日常食用水的分配、引水渠道的维修。有定期改选轮换制度:“天长公” 一年一选,不得连选连任。“头目公” 两年一任。“先生公”、“掌庙公” 是终身任职。“放水公” 主要看其是否尽职,是否公心。如不尽职,随时有被替换的可能。被选任各种职务的瑶族老人,按惯例,每户每年凑一、二斤米给他们作为报酬,尽管这些报酬微不足道。瑶老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靠自身家庭的劳动收入。

       “瑶老制”,使排瑶老人在政治、经济、宗教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受到相当的尊重,具有很高的权威。他们成了排瑶社会内部上层人物。  

    过山瑶尊重老人,推举老人出来 “话事”,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只是一种民风,一种传统。过山瑶没有给寨内的老人冠以什么头衔,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统一规定的报酬,也不存在选举轮换和任期的问题。过山瑶村寨凡有集体围猎、兴修水利、修路架桥等较为大型的生产活动,要请有经验、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老人出来主持。求神祈雨、拜盘王、“做社” 等宗教活动,也要请老人出来主持。寨内有分家、签订婚书、离婚、过继、租赁、借贷、牛吃庄稼、渝盗、打架、奸情等民事案件,同样要请老人出来主持公道,或作证,或仲裁。但这些老人没有 “官职”,没有乌纱帽,平时对寨内事务不负任何责任,更没有明确的分工。不少能 “话事” 的老人是集数职于一身,他们会看瑶经,会读歌书,能择吉日,会卜卦、问神、送鬼,会用草药医伤治病;有的还有一技之长,如打铁、制造鸟枪,制作竹木农具等等。因而他们受到普遍的专重和信任。但他们出来主事,必须有当事人出来相请,不然,是不到场的。即使是公众的事,也要有人出面相请,事情办完了,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民众请老人出来办事,每次都给一些钱、米、肉、衣料、布鞋等作为报酬。但这些,不象排瑶按户平均分摊,有统一的数额。过山瑶给办事老人的报酬,品种、数额都是由事主随意所给。

       排瑶在一排之内,还按居住地域,划分为若干条 “龙”,“龙” 具有地缘性,也有房、姓的血缘性,是排以下的小单位。每条“龙”有龙头,即“头目公”,管理龙内事务。“天长公” 就是由各条龙的龙头轮流担任的。如果说,排瑶的社会组织,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严密性,相比之下,过山瑶就显得象一盘散沙。

       排瑶的瑶老制还表现了相当的稳固性,过山瑶则受外来的影响很大。据有籍可查,清道光十二年以后,封建官府就在瑶排上设了瑶长、瑶练,每月给饷银,对内掌管各项事务,对外与衙门联系,“道光十二年,大兵征后,设瑶长十六名,瑶练六十六名,隶绥瑶营,把总饷由藩司领给”。“道光十三年,尚书禧恩奏准,令八排瑶人举老成知事者立为瑶老千长,赏给顶戴。办事瑶目,立为瑶长,瑶长每月口粮银三两,瑶练每月一两五钱。凡瑶长十八人,瑶练六十四人,隶绥瑶把总”。“又于各瑶排内,遴选能办事瑶人,委为瑶长,瑶练,由ZF给饷二千五百元以羁麋之”。国民时期,又在瑶排推行保甲制,曾把连南瑶排划为三区二十乡九十四保,委任瑶长瑶练任乡长、保长。但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国民ZF,都不得不依靠瑶老,委任 “瑶长”、“瑶练”,依然要在瑶老中物色对象。“瑶长”、“瑶练” 处理民事案件,依然沿袭瑶排原有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而不是以官府颁发的法令为依据。“瑶长”、“瑶练” 亦不能因为受官府委任,领官饷,得到官府的撑腰而独断排内各项事务。处理纠纷,还是由 “天长公”,“头目公” 主持,召集排内老人商议,重大事件,还要召集民众会议,取得民众大多数的赞同,才能处理。因此,官府任命的 “瑶长”、“瑶练” 实际上形同虚设。“每排设 ‘瑶长’ 一人,‘瑶练’ 数人,处理内部纠纷;但瑶人却很少向他们领教,排内的‘先生公’(巫师)和父老们是一切纠纷的审判官”。

      相比之下,过山瑶社会组织受外来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过山瑶寨的瑶总,瑶目等瑶官,并不是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选举产生的,而是官府 “录功给衔,仍世袭焉”,他们为官府抚瑶、治瑶服务,受官府直接控制,如不称职,则可被革职,取消世袭。不少地方的瑶总、瑶目还是由汉人担任的。

        广东连南县的过山瑶现主要分布在连南县的寨岗镇寨南山联、板洞、白水坑大麦山镇的黄连、塘甸等地。据1990年统计,全县共有3712人,其中山联乡有210户,1185人,分别居住在正坑、庙浪、新屋、长坑尾、白带、麦坳、凤坪、坑坪、对木冲等自然村;寨岗镇共有269户,1332人分别居住在白水坑、板洞、新寨、吊尾、石径等管理区。大麦山镇共有181户,917人,分别居住在黄连、塘甸管理区。其余分布在连南县三江等乡镇。

     三、经济形态

       排瑶过山瑶在经济形态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是以农业为主,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不发达,没有本民族的商业和自己的市场。

        从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来看,排瑶过山瑶主要生产资料水田、旱地和山林,基本上属于一家一户所有,可以自由买卖,典当、出租。排瑶各排都有一定数量的 “太公田”、“太公林”,属于一姓、一房或几房人共同所有,不能卖,不能拿去典当,只能出租。出租收入,作为祭祖,耍歌堂、修水利、维修祖庙等公共费用开支。这种占有制过山瑶极少,只有几兄弟或几户联合买进土地,才出现少量集体占有土地的形式。排瑶过山瑶山高田少,要在靠近汉区的地方耕种,瑶人称之为“调耕”,农忙时,集中主要劳动力在“调耕”地耕作,平时只留少数附带劳动力管理。其中不少水田是向汉族地主租耕的,由于耕作粗放,耕作技术落后,因此产量很低,除了交租和在调耕地的食用,真正能拿回瑶山养家活口的,所剩无几。汉族地主还通过 “买青山”、放高利贷等形式,在瑶山占有不少土地和山林。有的汉族地主还向瑶民出租耕地。

        从剥削方式看,排瑶过山瑶都有高利贷剥削、地租剥削和雇工剥削。雇工有长工、月工和短工,而以短工最为普遍,能雇用长工的很少。短工报酬很低,一般每天三斤谷左右。有的只管食饭,不另给报酬,排瑶叫 “饿工”,过山瑶叫 “驳食”。

        从耕作技术看,排瑶过山瑶稻作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同,从使用的农具,到播种、插植、中耕管理、收割、储藏、加工各个生产环节,以至食用,都与当地汉族大同小异。在旱作方面,排瑶、过山瑶都表现了明显的刀耕火种的痕迹,采用的是十分粗放的烧荒办法,植树造林如此,种植粮食作物亦如此。
  
      从产品结构看,排瑶、过山瑶农作物都是以稻谷为主,还有玉米、番薯、黄粟、花生、黄豆、芝麻、生姜、芋头等。林产品以杉木为主,还有松、油桐籽、毛竹、棕皮、茶叶。手工业加工产品有床板、木盆、水桶、木杓、柜、桌、凳、米筛、鸡笼、竹篮、谷箩、谷笪、竹笏、棕绳、竹扫、米筒、烟杆、竹筒(用以装酒和盛水),竹木担挑、撑杆等等。禽畜饲养主要是黄牛、猪、鸡、狗、猫。极少饲养马、羊、鹅、鸭。

      排瑶经济收入以农耕为主。过山瑶采集自然资源在经济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大。过山瑶长期过着迁徒流动生活,每迁到一山,就以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野生动物作为重要生活来源。他们采伐自然林木加工成板、方条或其他木制品,利用森林资源培植冬菇,养蜂采蜜。采集野生药材、野果,经过粗略加工,然后把这些山货拿到汉区集市 “以易盐米”。他们还采集野生淀粉类植物作为粮食的补充,青黄不接季节甚至作为主食,不少野菜成了家常菜。养猪亦以野生饲料为主。猎取到野生动物,则多是兽肉自己食用,皮毛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换。靠山吃山,经过几年,野生动、植物资源被耗尽,难以再维持本来就很低下的生活水平,则又向别的山地迁移,这就是前文提到的 “食尽一山,复徒一山”。共和国成立后,过山瑶已基本定居下来,原来租种汉区地主的水田亦已划为瑶民所有,有了田地、山林所有权,才逐步改变靠山吃山为靠山、养山、吃山。从以采集野生自然资源为主,过渡到以垦荒造林种植为主。但直至现在,采集业在过山瑶的经济生活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四、语言文字

        排瑶语过山瑶语,都同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但是,排瑶语过山瑶语,是不能相通的两种瑶语方言。排瑶语属藻敏方言,过山瑶语属勉一金方言、优勉土语。排瑶语仅在连南县排瑶聚居区通行。通行范围不广。过山瑶语则不然,无论是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或是在东南亚,凡是说优勉土语的瑶人聚在一起,尽管居住地远隔千里,但语言是相通的。

        排瑶、过山瑶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歌书、经书、药书、手抄本、碑刻、契据均使用汉字。但他们都有各自的土语读音。传抄的歌本、经书,不能交换使用。当然,这不仅仅是两种瑶语读音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排瑶、过山瑶使用汉字,多是取共义不取其音,如《盘瓠歌》开头两句:  “竹林年年长新笋,深潭岁岁添新鱼”。认得汉字的人,虽然不能用瑶语读出共音,但能解其意。瑶民使用汉字,也有取其音不取其义的现象,如 “庾鬼落患火烧山” 按汉语字义解释,简直使人莫名其妙。只有用过山瑶语才能把它读通,  “庾鬼”勉语指蜗牛,“落患”即到回、返回的意思。“庾鬼”、“落患”四字都是取汉字的近音而不是取其义。排瑶、过山瑶使用汉字,有时也用汉字笔划结构另造新字,如排瑶使用的 “bie” 字,在任何一本汉语字典里都查找不到,用汉语既读不出其音,也不解其意。只有稍为懂得排瑶语才能读出其音,了解其意——即 “父亲” 的排瑶语称呼。又如过山瑶在有的传抄歌本中,把 “嫩” 写成“?”,把 “羞” 写成“?”,都是利用汉字结构创造的 “瑶字”。这些新造字,因入而异,因地而异,各种传抄本使用也不尽相同。因为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字形、字音和字义,因而通行面不广。排瑶、过山瑶使用汉字,音、形、义都与汉语一致的现象,仅在使用汉语借词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且多是用于现代科学技术专用名词术语,如“飞机”、“汽车”、“电脑” “互联网” 等等,排瑶语、过山瑶语的读音,同汉语的读音都是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各族民众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关系更加密切,瑶语使用汉语借词将会继续大量增加。

       排瑶、过山瑶除了会讲本民族的方言土语外,一般还会讲几种汉语方言,如客家话、广州语,不少人还会讲普通话。因此,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影响他们的亲密交往,他们都能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汉语方言进行交谈

五、婚姻制度

        排瑶、过山瑶都是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实行族外婚。但是,他们在婚姻制度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比较明显的。排瑶有“不落夫家”的婚俗,过山瑶没有。排瑶过去有早婚现象,孩子才六七岁,父母便为其选择配偶并订婚,八至十二岁便结婚。由于男女双方年龄尚小,结婚仪仅是举行个仪式而已,洞房花烛之夜,新郎、新娘并不同床共枕,新娘由伴娘陪睡,在夫家住上三五天便回娘家居住,长至十五、六岁后,方在十月十六排瑶 “歌堂” 节或年三十除夕夜回到夫家百年偕老。这就是不落夫家。过山瑶男子不到十六岁以上,女子不到十五岁以上,只订亲,不结婚。一旦饮过交杯酒,则不论是女嫁男家或是男到女家,均是夫妻同住。如果订婚的时候,男女双方年龄较小,男家父母亦可将女方接回家中抚养,男女长大成人再行完婚,有如汉族的接童养媳。其间如果男子夭折,如果到了成婚年龄男女双方不愿结婚,则男子可以另娶或到别的女家上门入赘,男家父母可把女子视为亲生女儿出嫁或招郎入赘。原准备成为夫妻的双方,则以兄妹相称。

       排瑶、过山瑶均有招郎入赘的婚俗。然而,排瑶多是寡妇招郎,未婚女子极少招郎。过山瑶则不然,亡夫寡妇、离婚女子,未婚姑娘均可招郎。排瑶招郎只招本族男子,过山瑶招郎比排瑶较为普遍,而且不限其族,“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居九峰西坑者曰熟瑶,与汉族无异,惟女不适人,招婿入赘,不限其族”。排瑶男到女家,要放弃原来一姓名,改用寡妇先夫的姓名为他的新姓名。如果寡妇与先夫生育有子女,则在长子名字后面加一“bie”字作为新夫姓名,举例:假如寡妇长子叫 “唐担当一贵”,则新夫叫 “唐担当一贵bie”。过山瑶入赘男子,不必更名改姓,反而,如果男子上寡妇家庭入赘,还可在婚书上明确规定,将寡妇与前夫所生数子,挑选一子跟随新夫姓,名字可用原名,亦可以由新夫重新给男子命名。如果入赘结合的是未婚姑娘,所生子女姓属,一般情况均随父姓。要是女方父母有女无子,则至少要有一男孩随母姓,以示女方父系不绝后代。排瑶上门男子在家庭的地位不高,也极不稳固,女方对丈夫不满,子女对继父不满、房族对男子不满,均可把男子赶跑。过山瑶入赘男子不受歧视,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寡妇招郎,都要经过媒人说合,签订婚书,举行 “拜堂” 结婚仪式。入赘男子,女方家长均要在婚书上签名划押,媒人、证婚人、婚书执笔人均,要签名作证,使男女双方的利益得到公认和保护。
      儿终翁媳结合、继父女结合、婶侄结合、兄终弟及、姐去妹继等婚姻结合,在排瑶中,虽然被看作 “不体面”的婚姻,但不被禁止。过山瑶则不同,以上关系,均为至亲,不但严禁结为夫妻,即使有暖昧关系,都被视作乱伦行为,遭到众议遣责和严惩。

        婚外男女间的交往,排瑶较为自由,过山瑶受到较为严格的约束。排瑶婚外男女间的交往主要有 “讴波离”、“讴莎瑶”,也就是说,男子可以找寡妇、已婚妇女、未婚姑娘对唱情歌,相约幽会。和未婚女子、寡妇唱歌幽会,不受干涉。同有夫之妇谈情说爱,则有可能引起殴斗和其他纠纷。过山瑶婚外男女间有爱慕之情,相约幽会,要尽可能避人耳目。就唱情歌而言,排瑶男女互唱情歌,往往都有特定对象,歌词内容,因各人的思想感情、对爱情的理解、向往和追求不同而千差万别,而且多是触景生情,即兴而唱,可长可短,是男女间倾吐爱慕之情的一种方式。唱歌唱到情投意合,便相约幽会,“婚姻以歌相谐”。过山瑶唱情歌,多是由歌手创作、传唱,有一定的格式,或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一些编得好的情歌,传唱范围很广。不但口头传唱,还写成手抄本,代代相传。过山瑶唱情歌,一般没有特定对象,也就是说,对唱的男女歌手,不一定是情人,不一定是为了表达相互爱慕之情而唱,而是在节日或者有异乡贵客来寨时群聚娱乐的一种方式。男女歌手对唱,其他人围着欣赏助兴,往往通霄达旦而不散。如果男女避开众人单独对唱情歌,会被人认为 “风流”、不正经。
       对婚外孕,排瑶的处置办法是在孩子出生前,孕妇找对象结婚,嫁到夫家,生下孩子不受歧视。过山瑶姑娘如果未婚先孕,可以找对象结婚,生下孩子亦不受歧视。如一时找不到合适对象结婚,可在亲友中找一名男子 “担名”,做孩子的名誉父亲,男子在 “担名” 期间,可以同女方同居,如同女方血缘较近,则不同居,女方嫁人,“担名” 便自然结束。亦有因 “担名” 长期与女方同居,共同抚养孩子,成为正式夫妻的。

六、丧葬

       排瑶、过山瑶都是实行土葬。过山瑶葬俗,与当地汉族的葬俗差别不大。排瑶葬俗,在各少数民族的葬俗中,是颇为独特的,排瑶寨如有人死亡,便放三响铁铳炮向全寨人报丧,然后派人向舅父等主要亲友报丧。亲友便带着各种物品如山鸡尾毛,各种形状的银牌、铃铛、银项圈来打扮死者。死者的亲友越多,其身上的装饰品也越多。这些装饰品,只是给死者盛装出殡,不作陪葬品与尸体入墓,办完丧事,便按原记号物归原主。排瑶对死者的打扮极为讲究,盛装的尸体,头戴皇冠型布帽、插山鸡尾毛,身穿寿衣,披挂各种形状的银牌、铃铛,背插各色纸幡,脚穿白布袜,白底黑面布鞋。排瑶出殡的方式是很独特的,尸体不是放在棺材里抬至墓地埋葬,而是先把棺材抬上山,放进墓穴,把盛装的尸体用白布捆在木椅上。这种木椅是专供出殡用的,称为 “灵轿”。抬到墓地,才由儿子把尸体从木椅上背下来,放入棺内,掩土成坟。

        对人死后灵魂的去向,排瑶过山瑶的观念亦不相同。排瑶人认为,人死后灵魂的去处是进天堂。因此,出殡时,要用四丈长的白布,由十多名吊孝妇女牵引,走在 “灵轿” 的前头,作为死者灵魂上天堂的 “天轿”。为死者念的二十四节瑶经,其中就有 “开天门”、“送上天回宫” 两节。排瑶要说某人死了而又忌说 “死” 的时候,往往说某人 “上了天”。过山瑶的人则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就去了阴曹地府,如果在世时作了坏事,到了阴间还会受到五马分尸、下油锅、火烤、割舌头、用锯解尸等各种惩罚。

七、服饰

       排瑶、过山瑶都喜欢穿用黑色、青色等深色衣裤。都喜欢在头巾、腰带、衣领、衣襟、裤脚等部位绣上自己喜爱的花纹图案。这些花纹图案,刺绣精美别致,线条简练古朴,庄重大方,色彩鲜明和谐,形象逼真。然而,排瑶过山瑶在服饰上的差异是很大的。排瑶男女老少皆留长发、扎发结;过山瑶仅女子扎发结,男子不扎发结。排瑶头巾男红色,女青色或黑色;过山瑶则恰恰相反,女红色,男青色或黑色。排瑶男女上衣均是无领、无扣、无袋的枇杷襟服,穿着时左襟压右襟,用布带束腰;过山瑶男女上衣皆是竖领、有扣、有衣袋的唐装服;排瑶男女裤的特点是宽、短,裤长不过膝,裤腿宽至一尺三寸;过山瑶男女裤均是唐装裤。再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排瑶喜欢在发结上插山鸡尾羽、白鹇尾羽作头饰,男插长尾羽,女插短绒毛。“连州瑶人,蓄发为髻,红布缠头,喜插鸡翎”。过山瑶则没有这样的装饰。

        排瑶、过山瑶,各自的服饰都因居住地的不同而略有差别,但都是大同小异,他们也都有普通穿戴和节日盛装之分,还有一些是特殊用服,如丧服,先生公、师爷举行宗教活动时穿用的礼服,与日常穿用的衣服是不同的。

        排瑶、过山瑶之异同,细分起来,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做饭用的灶头,排瑶用三脚铁锚,过山瑶则是用泥灶。房屋结构也有所不同,命名制度更是有很大的差别。总而言之,排瑶、过山瑶各方面的差异是比较大的。这些差异:不容忽视,如果忽视了,就有可能弄错。

2012-9-25 21:48:33
说得好详细!终于明白咱排瑶跟过山瑶的区别了!
2012-12-3 10:43:15
你知道吗?虽然我很忙,但我一有空我都会来这里看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