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来说说你所知道排瑶代表性的文化标志物吧

观光客 2012-12-28 00:16:36

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微信登录

x
    广东连南已建县有六十周年了,连南县是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排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排瑶特色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那么连南排瑶最具代表性的作为文化象征物或标志物有哪些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信登录
        瑶族历史攸久。据古书《后汉书》载,盘瓠为瑶之祖先。高辛氏时有犬戎患,盘瓠 “征战” 有功,帝赐女为妻,繁衍后代,世居长江以南崇山峻岭,服徭役和交缴赋税。因此,瑶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 “山” 字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王五帝到如今。” 盘古氏开天辟地,为人类生存缔造了环境和空间。盘古非王。“三王五帝” 繁衍了炎黄子孙,创造了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盘瓠生活在高辛氏帝的时代,族裔称祖先为“盘瓠王” 或 “盘王”,是情理中事。“盘古” 与 “盘王” 迥然不同不宜混为一谈。排瑶(本文只指广东连南排瑶)是瑶族的一部份,长期聚居在南岭的山峦幽壑,旧称 “八排二十四冲”。排瑶文化的 “根”,同样离不开一个 “山” 字。

     “排瑶文化” 渗透了高山神韵,浸染着流水风情,处处与山静水动相连,绽放出绚丽光彩。请看,那饱汲日月精华、受尽柴火熏陶的火腌肉,被山风一吹,香气扑鼻,令人垂涎,吃起来爽脆,回味无穷;那淡淡的水酒,醇香诱人,饮至半醉半醒,可以享受飘飘欲仙的滋味,一洗尘世烦恼;那殷红酣淳的山茶,品啜之间,令你口若悬河,尽诉人间的悲欢离合。食文化给排瑶带来了乐趣,住文化又给排瑶增添了色彩。那一排排半山腰上简陋的瑶家,白天阅尽山水春色,夜间享受世外桃园感觉,躺在木板床上聆听山风吹打竹林瑟瑟声响和山溪涌动的潺潺流水,催人进入了无牵挂的梦乡。如果你看到那男女穿着简朴而又美丽的服饰,会以为时光倒流千年,置身于 “古唐人” 之中,回归到了隋唐时代。

    排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简朴。因为自然条件局限,文化产品只有本民族的 “民间故事”,口头流传,形成传统文学。另外,歌舞是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瑶歌” 内容相当宽泛,从天地唱到日月、星晨、山水、金石、草木、禽畜、鬼神,但却有分情歌、巫歌、对歌、山歌(劳动中宣泄情感):“舞蹈” 主要是长鼓舞、刀舞,男女有别,男的阳刚,女的阴柔,大部分内容是生产、狩猎、婚恋等生活的再现。璞玉浑金,纯朴可亲。

     排瑶祖辈以耕山为业。正是那种 “靠山吃山” 的习俗,萌发了无数战天斗地而又听天由命的故事,演绎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瑶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排瑶长期 “困守” 在深山老林中生活,对外界接触不多,循规蹈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俭朴,敦厚善良;另一方面,长期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又要应对朝庭官兵的追杀,又锻炼出一种奔放不羁、顽强抗争的性格。这些排瑶文化,经过长期积淀,铸塑了自己的性格,锻造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俗,而且生生世世,绵延流传。


  排瑶文化,古朴风雅,多姿多彩,具有独特的底蕴。主要表现有:

      一是简单明快。文字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也较贫乏,一字多用,一词多义,屡见不鲜。比如 “挨” 字,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挨王是干活,挨杭是砍柴,挨晶是唱歌,挨囊是玩耍,挨撕打是斗殴等:又如“阿 扌到”,既指“腿脚”,又指“筷子”。排瑶炊饮也较简单,前屋是火炉堂(厨灶),后屋接连卧房;一只三角架,支撑一只铁鼎代锅就是灶台炊具,煮饭、做菜、烧水、煮猪食等。还有穿着服饰,大方简朴,缠头束腰,适应爬山越岭,吸汗憋气,易解易穿,十分便利。这些简单明快的习俗文化是排瑶生活在特定环境的产物。

      二是粗犷剽悍。排瑶无法接受外来资讯,耕作技术,建筑线条,处置纠纷等都较粗糙,在狩猎活动、行走羊肠鸟道之时,轻快敏捷,不惧艰险,勇猛向前,练就了排瑶的特有性情。

      三是坚韧不拔。自然环境恶劣,生活负荷过重,繁衍后代艰难,陶冶了排瑶吃苦耐劳的性格。据史料记载,历代封建王朝都对排瑶 “围剿” 均受到排瑶的顽强抵御;尤其是清王朝推行 “剃发留辫” 政策,对排瑶镇压,排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抗清守族,保留了传统习俗。

      四是沉雄悲壮。排瑶的民间文学,大多沉雄悲壮,如《豆腐八王》的传说,颇能激励人心。农历七月初七,是祭祀盘王的大节,十分隆重,力求子嗣到齐,以示对祖先的孝敬;十月十六日《耍歌堂》,既是祭奠盘王婆,又是庆贺一年丰收,场面恢宏,锣鼓喧天,号角齐鸣,群歌群舞,蔚为壮观。那些情歌、山歌、对歌、巫歌,除了少量莺喉燕舌,大多结局悲壮,如歌舞《刘三妹》死得悲壮的故事,可见一斑 。

      五是真诚质朴。过去排瑶较少交际,普遍喜欢认老同(结拜兄弟),一经确定,世代往来;再则就是利用山货易货贸易,换取盐、针。在交际交易中,排瑶热情待人,恪守信义。此外,还能尊令守法,驯服理义。所有这些特点,形成了排瑶多层面、多视角的独特文化底蕴。

   


2012-12-28 00:57:39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3-1-26 01:19 编辑

连南排瑶族长鼓舞
       660.jpg
       661.jpg
       TU (1).jpg
       664.jpg
       663.jpg
       000.jpg
       662.jpg   

    连南县位于粤北山区西北部,瑶族长鼓舞就流传在其境内的排瑶村寨中。瑶族长鼓舞是排瑶祖先在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时一同传入的,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兴盛。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挨歌堂",排瑶必聚集到村前的旷场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

    长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可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群舞表演的人数不限, 人数愈多气氛愈热烈。

   舞蹈的特点是动作学作粗犷、刚健,节奏明快、敏捷。长鼓舞舞蹈语言较为丰富,能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如大掌排的《种树鼓》、《砍树鼓》,它模仿 "找地方"、"垦土"、"植树"、"管理"、"伐木" 等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又如火烧排《十二姓鼓》,描述了古代瑶族十二姓的形成、迁徙及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九寨的《斗鸡鼓》,通过模仿公母鸡相聚的亲昵场面,反映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风俗。油岭排的《歌堂长鼓》,是在耍歌堂时跳的长鼓舞,通过模拟拜祭神明的各种礼仪,反映排瑶在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为摆脱困境,追求幸福,祈求神灵庇佑的虔诚心理。南岗村的《欢乐长鼓》,是南岗排唐、邓、房三姓瑶族每三五年集中起来举行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活动时跳的长鼓舞,表达了排瑶人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长鼓舞以舞者击鼓的音响节拍作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头发出 "咚" 的一声,左手持竹片弹击鼓尾发出 "啪" 的一声,双手同时拍击鼓面,发出近似 "广" 的一声。上述三种音响加以变化组合,便组成了《大长鼓舞》的鼓谱。鼓谱中上声部为右鼓面,下声部为左鼓面。鼓谱分别有:[鼓头]、[起换堂]、[圈背靠]、[穿东方]、[鼓尾]、[大圆圈鼓]、[歌堂调]、[唢呐调]、[牛角调]、[鋩锣调]。其中[歌堂歌]、[唢呐调]、[牛角调]、[鋩锣调]不作伴奏用,可在舞蹈过程中即兴演唱或演奏,起止随意。

    鼓的击法有齐奏和一领一各两种形式。齐奏时全体舞者的鼓点是一致的,舞蹈动作也是统一的。一领一和时则以一领鼓者先前半拍,其他人击后半拍(舞蹈动作亦然)。通常在击[鼓头]、[起换堂]、[圈背靠]、[穿东方]、[鼓尾]时均采用一领一和的击鼓法,而击[大圆圈鼓]时则采用齐奏的击鼓法。由于地理环境用互相影响的不同,连南排瑶长鼓舞以鼓点和跳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油岭、南岗、三排、山溪等地长鼓舞的鼓点是一个领舞者领先半拍,其余舞者慢半拍的打法,节奏明快,走动的位置比较大,动作跳跃旋转,粗犷奔放,刚中带柔;大坪、军寮、大掌等地长鼓舞的鼓点是齐的,跳法也是一齐合跳,节奏较慢,动作以双腿半蹲,身体有节律地上下起伏较为突出,优美矫健,柔中带刚。

    目前:连南县瑶族长鼓舞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如下几种:
   ①军寮村团圆鼓:是模仿 "挨歌堂" 舂糯米搞糍粑的动作演练而成。
   ②大坪村十二姓鼓:是描述古代瑶族十二姓的形成及迁徒及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
   ③油岭村歌堂长鼓:是在民间文化盛会 "挨歌堂" 中表演的舞蹈,动作刚劲明快、动作起伏变换较大。
   ④南岗村的欢乐长鼓:是南岗古寨唐、邓、房三姓瑶族,每三年五载集中全村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男子跳起节奏欢快、敏捷的长鼓舞。大长鼓音的高低可通过鼓尾和竹筒的松紧加以调整。抽紧鼓绳鼓音升高,反之则鼓音 降低;小竹筒推向鼓整。抽紧鼓绳鼓音升高,反之则鼓音降低;小竹筒推向鼓尾时鼓音升高,可以使鼓的音色变得更坚实浑厚且带余音。

2012-12-31 00:22:32
连南排瑶女人伞

      
111.jpg 222.jpg

    排瑶的女子,随着岁月的演变,一生有很多的称谓。少年时期称为 “妹单”,长成大姑娘了就叫 “莎腰妹”,一旦嫁了人就是 “莎” 或 “妮” 了,而且从此就没了自已的名和姓! 瑶家的女子一生都离不开 “莎命浣”——女人的太阳伞

   “莎命浣” 其实是一把黑色的油纸伞,比一般的雨伞大三分之一,伞柄长约二米,下端套一个约十五厘米长的铁钎,以便劳动时插在地上。小的时候,瑶山的女孩在 “莎命浣” 下玩耍,陪着妈妈干活,出嫁时,“莎命浣” 是她们的必带嫁妆,老死的时候,“莎命浣” 为她遮住青天上路。

2012-12-31 00:56:15
连南排瑶挑绣花挂袋

                                  011.jpg
    022.jpg
                   033.jpg
    044.jpg   

    排瑶传统刺绣作为排瑶妇女一项传统的工艺,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的服饰上,满足排瑶民日常生活、劳动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排瑶服饰的种类丰富,男女老少各自不同,主要品种有绣花头巾或头帕、儿童绣花帽、绣花披肩、绣花衣领、绣花腰带、绣花衣裤、绣花裙和绣花绑腿,其中的排瑶人日常生活必备的绣花袋。
    普通的排瑶绣花袋是长35厘米,宽30.5厘米,布质黑色面料,饰龙、鸡冠花、树林及花草花纹,缀红、黄布穗。绣花袋在瑶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男性外出狩猎或劳作可以用它来装火药、烟草和粮食;女性外出可以用它放一些小孩的衣物、粮食,还可以装上闲暇时随时随地制作的刺绣针线;它也是莎瑶妹送给有情郎的爱情信物,是莎瑶妹们展现自己心灵手巧的绣花竞技场。

2013-1-1 14:20:30
排瑶成人男子头上裹的红头巾

     排瑶男女老少都留长头发、盘结头上成圆锥武形。为了美观,他们的发髻上缠有红、绿、黄色绒线,再插1至3支雉鸡尾。耳吊铝、锡、银制的耳环,脖子上套上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外人不细心,很难区分男女。其实,男和女的头饰装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女界裹的是绣花头帕,不过,凡是披戴头帕的女性,均为结婚的标志。未婚的头上是不罩头帕的。而男界裹的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插的鸡尾宝剑似的,显得非常威武。排瑶人生活在深山大岭,男人从事砍树、打猎、耕山等山地劳动,经常爬山越岭,披棘斩荆,裹头巾可防芒叶、荆棘刺伤头颅。连南县的“广东瑶族博物馆”的建筑物外墙装饰仿照排瑶成人男子头上裹的红头巾。

          000.jpg

            


1

查看全部评分

2013-1-9 18:01:08

瑶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排瑶服饰颇有特色的一角。
2013-1-9 18:19:47
观光客 发表于 2013-1-9 18:19
瑶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排瑶服饰颇有特色的一角。

     排瑶人为什么要裹头巾、缠腰带?为什么要插野鸡翎?这是有其来由的。传说在古时候,王朝官府连年派重兵围剿瑶山,在瑶人里有一个名叫唐豆腐八贵的瑶阿贵领头抵挡,他用红、白、黑三色布做旗帜,用鸡翎做令箭,率领瑶人打败了官兵。从此,王朝官府不敢轻视瑶民的势力,再也不敢派兵征剿瑶山了。瑶民为了纪念排瑶英雄唐豆腐八贵,便以红布作头巾,红、黑、白布作腰带,象征义旗裹在头部和缠在腰上;以鸡翎象征令箭和刀剑,插在发髻上,以示唐豆腐八贵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排瑶,尤其南岗、油岭、三排等一带,大凡男人,都喜披红头巾。

       红头巾,长8—9尺不等,宽3尺,凡做过旺歌堂(挨担堂)、捡过法名(死后用名)的男子,不论大小,都可披红头巾,相反,没有通过旺歌堂(挨担堂)、捡过法名的人,一生一世都不能披红头巾。

  排瑶人披上红头巾,外出做工回不来,夜里可折下红头巾做被子用,上山打柴没有绳子绑,可当绳绑柴回家,碰上有松菇或采了猪草没有袋子装也可作袋子用等。

       排瑶人把白鸡毛比作刀,把野鸡毛比作剑,他们常常披上红头巾,插上白鸡毛、野鸡毛在野外劳作,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一些上了七、八十岁仍劳作不止的人,常把红头巾披在头上,再插上白鸡毛、野鸡毛,更显年轻,更具魅力。

  如今,虽然瑶人的穿着也在不断变化,但他们的红头巾,白鸡毛、野鸡毛风雨不改,一样英英俊俊,潇潇洒洒。特别是节假日,他们穿着节日盛装,跳起长鼓舞,唱起瑶歌,更吸引人们的目光。

2013-1-24 18:10:42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3-1-25 23:52 编辑

连南排瑶豪迈的牛角声
                            888.jpg
                            330.jpg
                            88.jpg
                                              332.jpg
                        333.jpg
                        335.jpg
                       
       过去,排瑶过年过节,总要剖很多牛,比如过八月二十五日节,一个排要剖(当刂)40头至50头牛,他们把剖了的牛角,一家一只分过去,然后每家都精心制成1只至2只牛角,让家中的儿子从13岁至14岁时起,学吹牛角或拜师学艺,从而养成瑶家人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美好品德。以致后来,他们不论在排瑶传统的 “挨歌堂”,或一些重大节日,心情舒畅时都操持牛角吹出一曲曲豪迈的牛角声,共同欢庆节日。

  吹牛角时,号手要站在高处显眼的地方,这样,吹出的牛角声,既深远又嘹亮,几乎几十公里远的地方都能清晰的听见。但吹牛角,也不能随便吹,只有在十月十六至正月可以吹,据说,在其他时间吹,会把嘴吹歪,因此,一般时间在排瑶内是闻不见牛角号声的。

       吹牛角,也有一些缠绵悱恻的唱词,那些传统民间艺人吹出来的牛角,有深情、有粗犷、有豪气、有魅力。如他们吹出第一句 “波犁(已婚妇女)你走了”,第二句 “波犁,我看见你了”,第三句 “波犁,你别走得太快,我跟不上”,第四句 “波梨,有你相伴,我心欢喜,如你不等我,说明你已有夫了” 等。

       如今,吹牛角也形成了 “挨歌堂” 或节庆活动响亮的序曲.
2013-1-24 19:50:40
你知道吗?连南论坛阳光女孩都很漂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