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雀仔 于 2013-4-9 00:39 编辑
旧景新读: 古诗新韵鹿鸣关
左倚峻岭,右临深涧的鹿鸣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那还依稀可辨的烽火台台地之痕,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阅读那些远去的生动细节,但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那曾经的烽火,是如何真实地燃烧。
鹿鸣关在连南县城三江的西面,在 “石梯方仰面,岩窦仅通行” 的过去,若在此送别亲友,真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之感。早在1915年,鹿鸣关就被征定为 “连山八景” 之一,名曰 “鹿关秋月”,而后三江人在选 “三江八景” 时,称此景为 “鹿鸣秋高”,物是名非而已。鹿鸣关其实在过去还有两个叫法: 鸡鸣关,关鸡笼。李来章在《连阳八排风土记》一文中这样写道 “……云关以内四山逼塞,人处其中,如在鸡笼……其麓与连州接壤,始闻鸡鸣……”;又云《百越风土记》 “也有说是以前常有鹿在关口引颈鸣,故名鹿鸣关”;还有人说鹿鸣关系取 “鹿鸣宴” 之意,但无论它因何而得名,《诗经鹿鸣》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的诗句我是非常欣赏的。
鹿鸣关以之雄奇之美,仅在清代,就有减承宣、李来章、张世谦和虞昌龄等人为它留下生动优美的诗篇。而在这些写鹿鸣关的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我看当数李来章的《初入鸡鸣关》和虞昌龄的《鹿关秋月》。李来章的《初入鸡鸣关》是这样写的: “石梯方仰面,岩窦仅通行。破础微留迹,荒鸡总断声。徘徊怜此地,惆怅入孤城。颓废何时举,盟心仗寸诚”。从诗中我们不但看到了鹿鸣关的崎岖险峻 “石梯方仰面,岩窦仅通行”,看到鹿鸣关真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险。“荒鸡总断声” 之句,也点出了鹿鸣关又名 “鸡鸣关” 的缘由,甚至我们还从 “徘徊怜此地”、“颓废何时举” 等诗中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李来章。若以气势和诗意而言,虞昌龄笔下的鹿鸣关更令人激赏。请读他的《鹿关秋月》: “百尺雄关居上游,溶溶月色压雕楼。凉蟾普照边风静,鸣鹿无声夜景幽。云村别开新画本,霜花空绣旧矛头。谁家玉笛吹落梅,引起征人万里愁”。此诗写鹿鸣关之夜,将景色、声音和心灵的触动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开阔、空朦。鹿鸣关这典型的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关山,笛声吹出多少凄凉幽怨和孤独惆怅。在这无风的夜里,霜花寒气逼人,溶溶月色下的关山,思乡成了征人一种特殊的 “温暖” 和一道美丽的 “景色”。作者很好地将主观感受融于客观物象,使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都有了浓浓的诗意。此诗的 “谁家玉笛吹落梅,引起征人万里愁” 之句,与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甚至认为,虞诗也许借鉴了李诗。鹿鸣关地处瑶汉杂居之地,这一地区封建时期的民族关系曾异常紧张,因此,我想应该会有怨杨柳的羌笛,也应该会有人发出 “古来征战几人回” 之类的感叹。除了这些古诗中的鹿鸣关,从其它文献中,鹿鸣关的昔日雄风和美丽景色,我们也不难看到。如《疏、移庙记》载 “粤北山水甲天下,其自湟川而上,见双阙插霄,石窦中僻,蹬道一线仅通人行者,乃鹿鸣关也”。《连山县县志》中《重修鹿鸣关官道记》载 “……林峪尤峻,一线羊肠,依山沿江无偏歧……初入山徒见群峰插天,环迫于前,如登天台,悬崖峭壁之下,水声淙淙,峡峪中浓翠欲滴,时闻画眉声,因风成韵……”。这些也同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让今天的我们浮想联翩。
据传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率军由连州进入连山时,便在今天鹿鸣关一带劈山修路,并曾带兵镇守于此。时任连山知县的李来章,在其长文《连阳八排风土记》 “鸡鸣关创建汉前将军关候却金祠记” 一节中载 “……越明年,政事稍暇,予乃庀材鸠工创建汉前将军关候祠三间,厨房一间,缭以砖垣,关上起阁,傍筑茶亭,下复起食寮三间,凡糜白金若干两,悉出捐俸,不以一毫累民……”, 由此我们既可想像鹿鸣关曾经的雄奇和辉煌,亦可见曾誓 “不食瑶粟,不饮瑶酒,不取瑶银” 的爱民如子的李来章的君子风范。道光年间的 “连山直隶厅同知” 徐维清再修此关,并取鹿鸣宴文榜之意改名 “鹿鸣关”。据载当时碉楼东面还有陈廷秀所题之联 “万岫螺青连楚粤,三江鸭绿赴闽瓯”,碉楼西面还有彭统亮所题之联 “鹿赓食野周行示,莺赋迁乔出谷鸣”。
1937年的中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民国的广东省府移迁连县,(当时的省府就驻三江镇香花村的岩洞,省财政厅驻三江宴萍图书馆),急需一条与西南大后方的通道,于是开山劈岭,修筑广东连县至广西贺县的公路,于是鹿鸣关的古迹也就荡然无存。这条公路从它正式通车那天起,就成为连接粤桂的重要通道。因鹿鸣关口的 “323国道” 升级改造,而修了 “鹿鸣关隧道”,原经鹿鸣关关口的公路,往来车辆已极少,鹿鸣关又宁静了许多,多年不见的幽静又已回来,万物可以更好地繁衍生息,连空气也得到了一定的净化,花儿更加鲜艳,草儿更加碧绿,就连鸟声也变得更加清脆悦耳。站在关口,清新的山风迎面而来,赏着眼前的美景,想着过去的诗篇,我们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往返千年。
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从县城出发,沿旧公路登上鹿鸣关,再顺着那与河道一同蜿蜒的公路,步行去连山太保镇,我才第一次细细地欣赏了 “关内” 风光,虽然古代过关之人早已远去,但青山依旧在,河水千载流,鹿鸣关的神韵,依旧令人赞叹。想想古代诗文中的鹿鸣关,我们这些后之来者,能够做的,也许就是如何把她打扮得更靓。当然我们更愿意欣赏鹿鸣关今天的美景,因为它早已没有烽火的惊魂。鹿鸣关,不但是它的秋色,就它的春色,它的夏景,它的冬景,也同样的美丽。“关内” 峡谷幽深狭长,九曲十八弯,奇峰入云,千山碧翠。“关外” 天地豁然开朗,关下秀丽的田园风光,新娘般的小城三江,美不胜收。或看三江的奇美日出,或看万马奔腾似的春江水夺关而出……而今建成连南县城的鹿鸣公园,若你站在那开阔的观景台,面对眼前万花筒般的田园美景和千山葱翠,呼吸着带着泥土和花卉芳香的清新空气,也许你会诗兴大发,也许你会感慨万千。从这里,我们还隐约可看到过去三江八景中的 “伏兔春荫” “桂井残虹” “合望西照” “沿潭映月” 和 “仙楼晚眺” 等地方。鹿鸣公园它也成为新三江的一个重要的景观。那蜿蜒的银色的栏杆,在延伸着我们的视线和思考,那朱红、雅致的 “坦然亭”、“清风亭”,在青山翠绿的背景中显出一种火一般的热烈,使我们在这别样的 “清风” 中,情不自禁地享受和感悟别样的 “坦然”……
凭栏远眺,倚栏沉思,你会怀古而不伤今。而历史的鹿鸣关不会湮没无闻,因为它已留在我们的心里。鹿鸣关早已不再是 “关”,在这个 “天堑变通途” 的时代,还有会发出 “人临湟水谁无病,路入连山总不平” 的无奈之叹?
[本文作者:成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