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0赞
赞赏
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
开启左侧

连南的寨岗镇山水古韵悠悠

观光客 2013-6-18 17:30:00

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微信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3-9-11 23:34 编辑

          0.jpg

         同冠水,《水经注》称 “涟水”,发源南岭之萌渚岭南侧的黄莲山,北流寨岗圩、高滩坝、马鞍山、鱼步至黎埠圩,户村(今扶村)水汇入,又经凤山、大塘,滑石堡,出同冠水口入连江。是广东连南县县内连江三大支流之一,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650多平方公里。今境内有广东阳山县黎埠镇、广东连南县寨岗镇及大麦山镇部分地方,生活着13万汉瑶人民。

          00.jpg
          000.jpg
           位于同冠水上游的寨岗镇,以其吸纳了众多姓氏族群聚居。这个粤北小镇到底有什么魔力?你走进寨岗,两岸群山环绕,林海茫茫,农林水利矿产资源丰富,也许这就是自古以来瑶汉民族生息繁衍的根基。

        【 历代迁徙成就多元文化】

         寨岗镇旧属阳山县,1953年起划归广东连南县辖治。寨岗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是粤桂湘边的重要圩镇之一。1974年,考古人员在马鞍山腰发现新石器时期打制的石斧、石凿、骨针等一批文物。1986年又在马鞍山靠近同冠水一侧的山腰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瓦片多块。从发现的文物推断,距今五千年至一万年前已有居民在寨岗活动。

         现在聚居在寨岗的汉族各姓氏,其祖先多数是外来的移民。据2006年概算,寨岗镇所辖的2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以男氏为标准的姓氏共91个(含过山瑶、壮族),长住农村的79姓。他们的祖先从中原迁入福建、江西及粤东、粤北、粤西地区之后,再迁入寨岗。

      可以想象,当年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者跋山涉水来到粤北时,是同冠水一带的山川绿野,向他们敞开了宽广的胸怀。奔腾不息的同冠水,洗涤了他们身上的汗污,安抚了他们的心灵,于是他们在这条河的两岸居留,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在荒芜之间,开辟自己的一片家园。

        据《寨岗镇志》记载,世居阳爱村、金光村、官坑村的班、梁、蒋、颜、邓、徐等姓氏,其先人均来自珠江三角洲,他们到寨岗屯田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社墩村的岑氏、余氏,万角的邓、莫、胡等姓氏,山心的谢氏等,其祖辈亦均明代的移民,分别来自广东南海、番禺和顺德。

        上述姓氏,操近似广府语音的 “本地声”,被通称为 “本地人”。迄至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以曾、罗、李、潘等姓氏为代表的大量外来人口,先后从粤东各地迁入,这些人讲 “客家话”,被称为 “客家人”。寨岗的人口,乾隆时不足2000人,而咸丰年间已超过万人。

      当然,大量外来人口落籍在寨岗,也将外地的耕作技术、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带到了寨岗,对寨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这样,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由于本地人客家人的携手努力,才使边缘偏僻的寨岗山区,不断得到开发,使寨岗的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和进步。

        显而易见,寨岗一邑,是瑶汉相邻,杂姓而居之地,是多种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并存之区。历史上,韩愈曾任阳山县令,刘禹锡曾为连州刺史,韩风刘韵,在寨岗亦有传承和影响。寨岗人的精神风貌,就是在这样多样化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那是勤劳、团结、上进的精神

        【大量外来人口落户】

        寨岗自明朝万历十年始置乡,对元朝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传入无从考证,亦无人口传入的记载。为何明清时期境外大量人口迁入寨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据考证,一是奉命 “平瑶”入籍,考查史志发现,明代至少有3次调军驻守境内,即通过设卫、所,把军人及家属就地安置防守,就地屯田,成为本地族群。二是逃难逃荒入籍。考查境内客家族群族谱,多数没提到迁徙缘由,吴姓族谱记载:原乡珠玉坑人稠地窄,服食维难……由此可见逃荒、避难是一方面原因。三是经商入籍,寨岗街的赵、朱、刘、胡等姓氏,均从湖南迁来寨岗圩经营日杂、染布、补锅等生意而入籍寨岗。四是原籍兄弟多,田地少,背井离乡迁来境内谋求发展入籍。

        现分别居住于寨岗墟下(鸡骨坳)、以及山心黄泥塘等处,讲河源话的曾姓人家,本来居住于广东河源清溪,其远祖为山东武城曾氏。据记载,乾隆年间,武城曾氏自河源清溪移居新宁(现广东台山),十多年后,再迁移至寨岗。那么,为什么会从河源到台山再拐个弯前往寨岗?据了解,清代中叶,广东西路曾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极为悲惨的“土客”械斗,使他们无法在台山立足,不得不再一次走上艰辛的流亡之路。

        由此观之,历史上的外地人口之所以大量涌入寨岗,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们是在各地遭遇过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崎岖的道路,才走向寨岗,在寨岗立足下来的。

        悠久的历史,加上众多姓氏的聚居,使寨岗镇内古建筑、古墓、古碑文石刻遍布。金鸡曾氏宗祠、高滩坝罗氏宗祠、金光李氏宗祠、石径潘氏宗祠、社墩张氏宗祠……班氏古墓、罗氏古墓、潘氏古墓……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半年糠菜半年粮” 到楼房小轿车】

        寨岗居民姓氏源流支派庞杂,同一源流有不同姓氏,同姓氏有不同支派。乡人的祖先到寨岗定居几百年的岁月中,历经沧桑,都有一部迁徙奔波、耕山垦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共和国成立前,寨岗境内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社会发展非常缓慢,瑶汉群众“半年糠菜半年粮”,生活极为贫寒。过山瑶民的日子更是难过,住的是树皮茅草屋,照明用松香竹柴火把,冬天烤火取暖御寒,“野菜山果作饭饱”,苦不堪言。

       共和国成立后,寨岗圩镇先后办起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竹器社、木器社、机缝社、铁器社、农机厂等集体性质企业。1986年后,随着国家的体制改革,这些企业歇业;而民营、个体的饮食服务、机电维修、药品销售、百货批发、零售等等行业兴旺发达。

        圩镇建设也日趋完善,原用鹅卵石砌成大街、横街、老埠街等经拓宽修整成平坦的水泥街道。上世纪80年代始,富裕的寨岗境内外农民把住宅建在圩镇,房屋转向多层化,房屋建设扩至老埠、沿河两岸、车站一带、商业街两旁和新开发的城北新区,城镇旧貌换新颜。至2009年,寨岗圩镇建成有7条大街,小巷13条总长约8公里,城镇(区)常住人口1万多人,成为初具规模的小城镇。

        走访寨岗,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这个山区小镇的繁华一点也不比珠三角的一些镇差,圩镇高楼鳞次栉比,耸立于街道两旁,货车、农用车、小轿车、摩托车,在公路、街道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这一切,都彰显着古老寨岗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潜力。

                                                                                                                                  [本文作者 梁尚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微信登录
寨岗财记豆豉厂,出名,寨岗特产
2013-6-19 10:58:00
只是可恶的矿山、选厂把我家乡的母亲河糟蹋了。
2013-6-20 21:10:50
涯系住在连南的客家人—————


              
2013-8-19 09:20:16
2013-8-19 21:07:00
观光客 发表于 2013-8-19 09:20
涯系住在连南的客家人—————

。涯也系住在连南的客家人。
2013-8-19 23:37:39
崖爱转屋卡食白斩鸡、食酿豆腐、食菜卷……
2013-8-29 14:25:52
让我们客家文化发扬光大吧
2013-8-30 19:47:19
2013-9-4 01:26:43
2013-9-6 23:27:21
12下一页
你知道吗? 2009年,由原来连南社区(站长星羽)、寨岗深度论坛(站长某某)、连南家园(站长yovi)三个网站合并升级组成今天的连南在线内容架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