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报料王 于 2011-1-28 21:49 编辑
【连南:一个高寒山寨的嬗变】
深山中的大古坳村,静谧得像与世隔绝。但是,静谧之下,难掩寨子里的火热。
这要从2007年底说起,这个位于连南县大坪镇西部总人口1397人的寨子,迎来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汪洋书记在连南调研时,来到了这个海拔800多米高寒山区的瑶族小山寨。
大古坳村一下子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富广东”背后的这个连南典型贫困村,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因为汪洋书记的到来,大古坳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离大山越远,离幸福越近]
群山空濛,林木叠翠,公路沿山蜿蜒而行。大古坳村就在前方。
汪洋书记说,离大山越远,离幸福越近! 为此,连南县政府在离大古坳最近的一座山脚下建一个大古坳村高寒山区移民示范村,把贫困户们迁下山来。只要是海拔600米以上,无房或危房的贫困户,每家每户出3万块钱,就可以在这里与另一户村民平分拥有一栋楼房!
大古坳村支书邓五介晚透露:“目前,首批30户符合入住资格的贫困户已报名交钱,移民村今年农历年底可建成。”这是大古坳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移民下山。移民下山是要以生活环境的改变,来改变村民们祖祖辈辈困居山上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继而引导村民们脱贫致富。
由大古坳村高寒山区移民示范村的工地往上,上山的马路陡峭盘绕,一边是山坡、一边是山坳,许多路段仅容一车通过,俗称“手肘弯”。“手肘弯”一个接着一个,惊险异常。“有首歌叫做《山路十八弯》,而我们上山的这条路何止80个弯。”一位徒步上山的村民打趣说。
从大古坳村移民村工地到大山深处的大古坳老村寨约需40分钟车程。临近了,一眼望去,全是梯田和山坡地,其间或疏或密的一些房子,房子低矮,土坯或木板房不少,一些还塌陷倾斜,当然,也有红砖房,只是看上去才修不久…… 进村的路由马路转为石板路,虽然凸凹不平、弯弯曲曲,但是看上去整洁干净。
村民邓得冷公的家悬立在一条石板路旁的护堤上,一半是土坯房,一半是木板房,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屋内光线也十分暗淡;不大的房子里住了三口人。邓得冷公的儿子说:“除了种些简单的农作物,偶尔也去外地打工,但家里唯一值钱的是一部电视机。”而这部电视机却是发的。这同样与汪洋书记有关。汪洋书记来视察时问乡亲们有什么要求时,乡亲们说:“要看电视!”于是每家每户配了一台17英寸电视机。
在寨子里,像邓得冷公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此外,这片黑乎乎的房子中间,一座红砖房引起了采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注意,这时房主正挑着一担建房的材料回来,正是这座起建的房子,仿佛预示着寨子的未来。
这时,天色开始黯淡下来。进村的道路迎来了归家的村民们,他们或挑着柴火,或赶着牛羊,还间或有自行车、摩托车驶过... ...村民们穿着新旧不一。以孩子为例,一些孩子穿的衣服上破洞连连,一些孩子则是身着崭新的运动服。
这是一个老旧和新生杂糅的村落,我们似乎从中领略到一个村庄逐渐嬗变的开始。
[孩子们爱学习了,懂礼貌了.]
这是大古坳小学
它矗立在村口的路边。与周围的民居相比,大古坳小学可算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学校横竖有三栋红砖楼房,倒也窗明几净,别具一格。在学校门口,我们看到一块碑刻,镌刻着不少机构和人士的名字。原来学校是一些机构和爱心人士捐修的。
据介绍,大古坳小学最早建立于1958年,最初只是一栋土砖楼。这所“一栋楼小学”在风雨中伫立了几十年却没有创造应有的辉煌,一茬茬村里的孩子从这里走出,但“至今还没一个考上大学”。后来,省市开展了助学行动,投资21万元改建学校土房。现在三栋楼中有一栋就是2001年修建的。
修房子的时候,因为交通不便,房子的砖石全部是由村民们从山下挑上来的,挑一担砖,来回得走两三个小时,房子整整修了3年。2007年,“一栋楼小学”又盖起了第二栋楼。这时,恰逢汪洋书记来到大古坳,他震惊于这里的状况,提出要大力扶贫帮困,随后“双到”工作陆续开展。2008年、2009年,社会爱心人士捐建了第三栋楼,并为学校修建了文体、防护设施,添加了部分教学设备。
广东恒佳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杰常就是一名捐建大古坳小学的爱心人士。2007年,他来到大古坳村走访之后,就萌发了帮助这个贫困村寨的想法。3年来,他捐资超过130万元投入到大古坳扶贫助学中。他帮助大古坳小学修建教学楼、设立电教室,买来学习和生活用品,修缮操场、护堤,并开设食堂,让学生免费就餐。与别人共同设立扶贫基金来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和学习优异的学生。此外,他请来支教老师帮助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带学校的老师、孩子出外交流、开阔眼界。因此,村里人说起何总,孩子们说起何爷爷,就像提起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
早先,这里学风比较差,老师没心教、孩子没心学,家长也不重视,孩子们也不懂礼貌。而由于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许多女孩子更是读完小学就不读初中了。幸运的是,学校在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领导和爱心人士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的教学条件改善了很多,教师的住宿条件改善了,生活上,冰箱、电饭煲也有了,还有了电脑,与外界联系、查找资料等都方便了,孩子们也有了与外界对接的窗口。教师整体素质上来了,学历层次也提高了;孩子们爱学习了,懂礼貌了。”来自顺德的支教陈老师透露说:“自从‘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开展和社会的帮扶包括支教来了之后,学校是一点点在改变。除了硬件外,在软件上、管理上都规范了很多,学校的校风校貌、学生的文明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到位了,教学质量上来了,学生面貌改变了。外地的一些先进理念在这里开始传播,有这方面的引导,师生、家长的观念变化了,他们正在逐渐跟上外界的步伐。”
[三年后相对脱贫]
在汪洋书记2007年来到大古坳村之后不久,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也在广东全省铺开。这个沿海最富裕的省份深知,要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实现先富帮后富,必须加大扶贫力度。
从大古坳出来,落日已斜挂山腰。大古坳映照在余晖里,如梦似幻,群山蕴藉,孕育着明天的辉煌。
如今,村民们一说起“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带来的变化就如数家珍:移民下山,即将住上洋楼;引水渠让“望天田”成了“丰收田”;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出山的路安全方便了;“跋山涉水去看病”也成为了历史;更欣喜的是,孩子们上学成绩好了。
以大古坳村为代表的移民下山在开展、教育扶贫在加强、民生建设在改变……连南的‘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已初见成效。预计到今年上半年,连南将更进一步掀起“扶贫”的高潮。“扶贫还需要持续推进。发展符合山区实际的产业,将山区的有机米、高山茶等农副产业扩大种植和销售,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在大古坳村,村委会就在山脚下,以后,学校也将逐渐搬下来。
我们相信连南县,3年后,不说绝对脱贫,相对脱贫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0-01-28)“广东省委书记与一个高寒山寨的嬗变” 邹锡兰 、杜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