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x
本帖最后由 山泉水 于 2011-12-14 16:26 编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南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锄头、禾镰、柴刀、铁桶等铁制品,再加上物资紧缺,因此当时的打铁铺生意出奇的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打铁铺都转行了。如今,在连南县城,“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几乎成了 “绝响”,打铁这个古老的行业正从这座小城镇里慢慢消失。
但在连南县三排镇南岗村的古瑶寨里,有一户人家世代都是靠打铁为生。由于他们打造的菜刀等工具经久耐用,他们才得以在机器时代的夹缝中生存。
说起古瑶寨里的唐刘明,村里人几乎无人不知,唐家世代打铁匠,唐刘明的手艺是16岁时从父亲手中学来的,这一打就是50年。在唐刘明的打铁作坊里,夫妻俩 有一把打铁绝活: 唐刘明将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台上,一手拿钳子牢牢地夹住铁块,一手抡起小铁锤,他用小铁锤打到铁块上,迅速退回来,他的妻子抡起大锤紧跟上。作坊里顿时传出 “叮叮当当” 的敲击声,十分有节奏。叮叮当当几分钟后,铁锥已然成形。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也就是将通红的铁件放进水桶里。伴随着 “吱” 的一声,一阵白烟飘起,一把铁锥大功告成。两位60多岁的老人敲打了一阵子,仍面不改色,这全仗数十年打铁锻炼出来的好身体。唐刘明说,他俩都是十几岁开始学打铁,当时 “打一把菜刀能换回两斤猪肉”,在村里的生活算好的了。可是现在生意淡了手工一天最多打4把菜刀。每把菜刀卖30元,赚得不多。
俗话说 “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做豆腐。” 打铁之所以列入其中,是因为 “打铁佬” 日夜在火炉旁忍受炎热,冬天还好点,大热天如果站在火炉旁,那简直如 “入地狱”;抡一辈子的大铁锤,耗力又费神,又脏又累且不说,长年的劳累眼睛也受不了。唐刘明说: “小时候没读什么书只能继承父业去学打铁,那时候从早打到晚都没问题,现在老了,体力没那么好,又找不到接班人。” 的确,现在由于打铁已经不怎么挣钱了,唐家的年轻人虽然也有不少人会打铁,可他们都宁愿到外面去打工。
在工业生产的冲击下,铁匠铺生意越来越淡了,很多人都惋惜地说: “再过几年,铁匠铺可能就要消失了。” 可瑶寨里还是有不少人怀念铁匠铺打造的工具,因为觉得铁打的更实用、耐用。来唐刘明店内打铁的客户,主要来自村里的老顾客,加工的主要是一些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还有卖肉人所需要的剁刀等。“主要还是跟农民打交道比较多,每年春耕或农忙时候,我都是比较忙的,忙着做农具。有时候,看到一些我爸以前的老顾客,都一把年纪了,还拿着农具,拄着拐杖来到我这里,叫我翻新农具,看着他们,很多时我都是免费或者少收他们的加工费。” 唐刘明说。
“你看,我身上有不少烫伤,衣服也不知烧破了多少件,长年累月打铁,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 唐刘明这样描述自己多年来打铁生活的艰辛,并表示只要还能抡得起这把铁锤,打铁这门手艺就不会放下。
[本文来源:清远日报 (2011-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