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帐号
x
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2-1-15 19:40 编辑
横亘千古的百里瑶山,古道蜿蜒,沿途可见古树、古墓以及古寨、古石门。寨旁的千顷梯田,由山脚向山脊层层延伸,连绵而去,充满原始古朴的韵味。堪称世界最大的排瑶(八排瑶),就生活在这里。瑶族山寨四处设防,必经要道筑石建卡,形成了南岗、油岭、军寮、马箭、横坑、里八峒、大掌、火烧等八个大村落。瑶族称村落为排,故称八排瑶寨。这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族裔,他们依山建房,聚族而居,在崇山峻岭深处创造出了一种种独特的文化,如唱歌谣、颂瑶经、跳长鼓舞等等。在历史长河变迁中,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保护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尽管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却可以将记忆世代相传。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就是其文化之一,也是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她们世世代代靠口述手传,将40多种瑶绣图案传承至今。瑶族服饰刺绣中,不同的图案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瑶族文化的形态和载体,是瑶族文化的灵魂。连南瑶族服饰刺绣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连南县获得了“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称号。
连南瑶绣的远古历史
连南县位于广东的西北部,是排瑶的世居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排瑶聚居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连南排瑶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耍歌堂”。专家考证,在唐朝连南瑶族就有“耍歌堂”活动。“耍歌堂”是排瑶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南排瑶世代相传、继承和弘扬瑶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
古老的瑶歌就这样一直传唱: “盘古造人先造女人,又造男人让女的招郎结亲。女人坐着高机织细布……女人在家织布勤绣花,盘古又造了松明来点灯。” 歌词之意是说,从瑶人降世那代起就有了自己的刺绣。只可惜由于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要了解瑶族挑花刺绣,只能从别人的记载中得知了。
最早描绘瑶族先民的衣着服饰的是《后汉书·南蛮传》,书中写到 “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 说明汉代瑶族能织木皮为布,已有印染技术,服饰还较为简单,还未对瑶绣有详细的描绘。《隋书·地理志下》记载 “长沙郡又有夷蜒,名曰莫徭。……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通无鞋。” 也就是说隋代已有瑶族绣花裙出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这样描述了连南瑶族先民的语言和服饰: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说明唐朝的瑶族先民不但有绣花裙、还出现了绣花衣。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 “……或斑布巾袴,或白布巾;其酋长则青巾紫袍,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惟其上衣极细,俗尚也”。说明宋代的印染技术和瑶族挑花刺绣艺术日趋成熟。明末清初《广东新语》卷七《人语·瑶人》记叙 “八排瑶……其领袖皆刺五色花绒,垂铃钱数串。衣用布,或青或红,堆花叠草,名 ‘瑶锦’ ”。到明末清初瑶族的挑花刺绣艺术已达到了鼎盛时期。绣花袋后清代、民国年间皆有瑶族刺绣服饰的记载。
连南瑶族民间有句 “沙瑶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 的俗语,可见刺绣是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里的瑶族服饰刺绣是用手工在靛蓝色的布上进行挑制,反面挑花正面看。瑶族刺绣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形为主,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由于这里的瑶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瑶家绣娘祖祖辈辈以口述手传的方式传承瑶族服饰刺绣工艺。通过挑花刺绣纹样来叠加、去减等方法,变换出许多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如日、月、山、河等图纹和鱼纹、牛角纹、龙角花纹、松树纹、马头纹、小鸟纹以及象征皇权的盘王印等图案。瑶族服饰刺绣以大红或深红的绒线为主调,再用以黄、白、绿、蓝、粉红丝线作镶边,与底布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衣裙、背带装饰得很精美鲜艳。
连南瑶族的服饰分为排瑶服饰和过山瑶服饰两种。排瑶的服饰分为:东三排的三排、油岭服饰,南岗服饰,横坑、大麦山服饰;西五排的军寮服饰,大坪、大掌服饰,香坪服饰,金坑服饰,盘石、七星洞、涡水六联服饰。过山瑶刺绣工艺多采用十字绣变换出各种物象形纹,花中套花,把服饰装点得十分精美。鲜艳华丽的瑶族服饰,充分表达了连南瑶族人民追求美、创造美、爱美的情感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每到农历十月十六,瑶族的“盘王节·耍歌堂”的盛大民间民俗活动中,为纪念祖先、欢庆丰收,瑶族人都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绚丽多彩、五彩缤纷、光艳照人的刺绣盛装参加活动。这套盛装每人一般只有一套,一生大都只穿三次,如婚礼、参加民间盛大耍歌堂活动和人去世时穿着入土埋葬才穿上这套盛装。因此,这里的瑶民把穿戴刺绣服饰象征着无论在人间或天堂生活都一样五彩缤纷、幸福美好。所以连南瑶族人民对刺绣盛装十分珍惜,保管得十分好,他们把自己的刺绣作品视为最珍贵的东西,即便是一只普通的瑶袋,外人想得到也不是很容易,如果外人能得到瑶家的一只瑶袋或一条花腰带,那瑶家人是把他当作最尊贵的客人了。
瑶绣的发展与存在问题
1953年连南县成立。据记载:油岭于当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盛大的 “耍歌堂” 活动,12名男青年穿上用红、蓝、白、绿绒线绣成的绣花裙和脚绑,戴上红头巾,插上五彩纸花和野鸡尾,跳起欢快12套72节的长鼓舞,场面十分壮观。1965年20多名排瑶男女青年又穿上绣花服饰,代表广东排瑶“耍歌堂”长鼓队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但之后不久,由于历史原因,排瑶的 “耍歌堂” 被停止,瑶族服饰刺绣工艺也因此被尘封十多年。几经波折,1992年 “耍歌堂” 以其无穷的魅力被列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之一。瑶族服饰刺绣工艺也随“耍歌堂”民间活动公开地恢复了起来,每到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的 “盘王节” ,为纪念祖先、欢庆丰收,瑶族人都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绚丽多彩的盛装,举行盛大的 “耍歌堂” 活动。因此,瑶族挑花刺绣工艺等一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借助 “耍歌堂” 活动得以保存和发展。从此,连南县借助民族文化特色的平台和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瑶族挑花刺绣以其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特色,绚丽、鲜亮的色彩图案吸引了八方游客,来连南旅游观光的客人大多都喜欢买一些瑶族挑花刺绣产品作为留念。这给瑶族挑花刺绣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连南瑶族挑花刺绣也以此为契机,一步步走出 “深闺”,跻身于商品市场的大舞台,逐渐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随着 “民族元素公司” 的成立,带动了一批瑶族挑花刺绣加工户,瑶族挑花刺绣产品逐步向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连南县举办 “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为瑶族挑花刺绣提供一个展示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推动了瑶族挑花刺绣的发展。2008年连南在第一届 “瑶艺节” 上举办瑶族服饰刺绣展,十多位绣娘获奖;2009年连南县成立瑶族挑花刺绣协会,举办瑶族挑花刺绣培训班,在全县各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瑶族民间刺绣,培养后备人才;邀请民间艺人完成南岭瑶绣———中国连南远古刺绣图案40多幅;2009年连南排瑶族挑花刺绣成功申报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连南被授予 “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 称号,为保护、传承、发展、宣传连南瑶族挑花刺绣搭建了一个的平台。但近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审美观的改变,原生态的连南瑶族传统挑花刺绣的问题逐步显现了出来:
首先, 大部分瑶族挑花刺绣加工处于家庭式、手工作坊方式的散户经营阶段,分布较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小,缺乏统一经营组织,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人才,产业化程度低。大多数瑶族挑花刺绣加工户的商品意识不强,品牌观念淡薄,产品附加值低。
其次, 产品单一,图案老化,市场实用性较差,没有开发出具有代表本地域民族特色,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简洁实用的产品,产品市场较窄。
三是, 瑶族挑花刺绣仅用于服饰的装饰,只在实用品上下功夫,没有在欣赏品上做文章。
四是 , 纯手工的瑶族挑花刺绣艺术精品卖不上价,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愿意去外面打工而不愿在家里绣花,瑶绣的加工人才匮乏,后继乏人。
原生态的连南瑶族传统挑花刺绣的种种问题,已成为了瑶族挑花刺绣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传统的瑶族挑花刺绣该如何在当代获得再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瑶绣的变革与创新
任何艺术产品,如果不能奏响于时代,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其本身无论怎样完美,终究要被历史抛弃。所以惟有创新和发展,才是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瑶族挑花刺绣一定要走市场化合作之路,对瑶族挑花刺绣艺术现有的知识、审美、技术、管理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加强瑶族挑花刺绣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训,提高刺绣技艺,多出瑶族刺绣艺术精品,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满足市场的要求。同时大力宣传瑶族挑花刺绣艺术,让外界足够认识瑶族挑花刺绣艺术的魅力,如建立民族博物馆,收藏精美的瑶族民间刺绣艺术品,以民族博物馆为平台向外界宣传我县的瑶族民间刺绣艺术;规划建造绣品一条街,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走出田间,入驻绣品街,专门从事刺绣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政府扶持,大户带动,走联合经营之路,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经营体系。
其次要走“品牌化运作”的生产经营之路,做大做强瑶族挑花刺绣产品加工业,以“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这个品牌,做好瑶绣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保护好瑶族挑花刺绣工艺品产权和专营权。
三要在进一步挖掘传统技艺潜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大瑶族挑花刺绣系列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设计,特别是加强对实用产品和精品系列的研制开发,使传统瑶族挑花刺绣产品满足研究、观赏、收藏的需要。同时推出一系列既能反映民族特色,又与现代时装接轨的瑶族挑花刺绣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拓展市场,提高瑶族挑花刺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实用工艺品的开发:在瑶族挑花刺绣中加入现代元素改成具有时代感的款式如手机袋、手提包、拎包、香包、钱包、地毯等产品。当然瑶族挑花刺绣实用产品的开发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尽情发挥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瑶族挑花刺绣产品来。如欣赏品的开发,主要从图案刺绣和写实刺绣两个方面去挖掘。其设计之巧妙,达到正反两面都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果把它扩大、装裱,也会成一幅精美的装饰画,具有很高的可观赏价值。然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发展。
瑶族民间挑花刺绣的变革与创新,除了在现有的知识、审美、技术、管理上进行变革与创新之外,他们还在刺绣材料上变革和创新。如:传统的绣花线只用红、黄、白、绿、紫色线,采用不同颜色、同颜色不同色阶的色线刺绣;传统的绣花布有色彩单一的缺点,为了使刺绣色彩丰富一些,并在黑、白、蓝、红等不同颜色的绣花布上刺绣。
包容和兼蓄是一切艺术发展繁荣的手段,连南瑶族的挑花刺绣艺术要根植于连南这一块沃土之中,不断借鉴其它绣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只有在艺术的创新之中,瑶族挑花刺绣定能完成从原生态向市场态的转型,瑶族民间挑花刺绣艺术就能获得再生,并绽放出更绚丽、灿烂的花朵
[本文来源于:清远日报(2012-01-14)陈玉梅、龙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