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唐、房、邓、沈姓的一些人,就是原里八峒侥幸者的后代。在清末时,才有十头八户姓沈的人由金坑等地返回里八峒,至今只发展到30余户,壹百多人居住。这是里八峒在历史上受封建皇朝所害的惨状 ... ...
据调查和有关史料说明,原来里八峒排是个有300余户、1000多人,住有唐、房、沈、邓、陈五姓人的较大村庄,也是八排中较为富有和有良好文化的村庄,历来曾被瑶人称为"里峒根"(根,是汉人的意思)。为什么有这样的称谓呢?原因是同汉族村落相望,田土错连,瑶汉村民之间相互往来,深受影响,因而生活和文化水平相近。据说全村能说会道,有较高文化和有点名望的人就达72人,其所耕水田面积很大,历史上称为白圳亭(即现太保车站)附近一带良田,大部分为里八峒人所有,其间也有一些是汉人的插花田,这些田特别高产,因此得名"禾皇峒”,当地土豪,特别眼红,经常无故挑起事端,争夺这带良田。可想而知,当时里八峒在历史上是个较为富有的瑶族村寨。 在清皇朝康熙年间,当地土豪诬告里八峒瑶作乱,上告清皇朝,呈遣官兵平之。于是清皇朝派遣提督殷化行率军并召集七峒乡兵配合攻打里八峒不克,副将林芳、把总陈溥在攻打中被里八峒人所击毙。清兵死伤累累,殷化行因遭到惨败于壬午年春再次上报清延,上发都统松柱,率湖广、广西、广东三省官兵进行大规模的围剿,采取安营扎寨,步步为营,攻打了七天七夜,里八峒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他们作了坚决英勇的抵抗,最后,因力量悬殊,终被攻破,全村被烧个精光,变成了一片废墟,被残杀者和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惨状不可想象。这还不算,还将所拆下的砖瓦一个一个传到旧城,用这砖瓦修筑连山旧县城墙和城门。瑶人称这城墙砖叫"里峒砖”,衙宇和门楼瓦叫"里峒瓦"。清皇朝为了消灭这村瑶人和霸占这一带的良田,不但采取灭绝人性的军事围剿,还通过当地知县软硬兼施等手段,最后迫使里八峒人,把这一带良田划为当地土豪所有,只把那些枫树凹至虎叉现林场后背山顶为界的荒山野岭划里八峒耕管(时戊申年(1908年)十月十日划)。 从此以后,里八峒原五姓之人各散西东,有的逃往现在的盘石、六联、金坑等地避难谋生,有的逃往连山、连县等地。现在上述各乡唐、房、邓、沈姓的一些人,就是原里八峒侥幸者的后代。在清末时,才有十头八户姓沈的人由金坑等地返回里八峒,至今只发展到30余户,壹百多人居住。这是里八峒在历史上受封建皇朝所害的惨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