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源清溪出发的曾氏移民,到了新宁之后,为什么又拐了个弯,移向了寨岗呢?
据寨岗镇志记载,现居于连南县寨岗镇的汉族各姓氏,其祖先多数是外来的移民,而“曾”姓则是寨岗镇的第一大姓,2006年镇派出所统计寨岗地区曾氏居民564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1.7%,农村人口的13.4%。 曾氏的祖先,出姒(si 读似)姓,为夏禹的后裔。夏代第五位皇帝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自己的小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今山西苍山西北)的地方。让他做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春秋时,吕灭鄫,太子巫仕鲁,将“鄫”去掉邑旁,改为“曾”氏。 太始祖曾巫,5世曾参,38世曾旧(宰相)迁江西吉阳云盖乡。宋政和二年,55世曾惇由南丰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56世仲辉,57世曾桢孙、曾佑孙,因南宋末年避兵乱从福建宁化迁广东长安县。58世曾广新,元朝末年迁兴宁县北厢龙归洞。59世曾良南之子曾文信,字延玉,由兴宁县移居河源县黄田热水。此后,曾文信的后裔不断繁衍。 (寨岗金鸡村曾氏祠堂 连南55摄) 讲粤东河源话的曾姓人家,本来居住于广东河源清溪。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乾隆年间,武城曾氏传人六十六派曾尚胤,六十七派曾衍仁(尚胤之子)、曾衍述等,自河源的清溪移居于新宁(1914年改名台山)的三合水等处。尚胤、衍仁殁于新宁。十多年后,衍述、兴唯(衍仁子)、兴钦、兴达(衍述子)等,又从新宁迁徙而至阳山,随后散居于阳山的石坑崀、亚田、寨岗墟下和黄泥塘等地。那么,从河源清溪出发的曾氏移民,到了新宁之后,为什么又拐了个弯,移向了阳山的寨岗呢?谱中之《钦公(即兴钦)派衍图》一节有如下之记载:"公(即钦公)于乾隆年间随父由河源清溪迁新宁县,居十余年,因相彼都不穀,始携家眷来阳山。"这里的"不穀"二字,字面的意思似乎是指收成不好,不宜于久住,而实际上可能另有指。盖当清代之中叶,广东西路曾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极为悲惨的"土客"械斗。"初起于鹤山,继及于开平、恩平、高明、阳春、新会,终至于新宁,而相斗亦以新宁为最烈。"(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不论河源曾氏在新宁有无卷入过那场"土客"之争,而这里的"不穀"二字,已经足以说明他们在那里的处境不好,生存条件差,无法立足,不得不再一次走上了艰辛的流亡之路。由是观之,他们是在各地遭遇过种种艰难曲折,走过了坷坎崎岖的道路,才走向寨岗,在寨岗立足下来的。 所以今天的寨岗曾氏,大多皆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从粤东河源、龙川等地迁居入籍。有衍述、衍仁、贞继、贞瑞、贞达、贞哥、兴玝、贞新、贞声等家族。分居在寨岗境内的金鸡、安田、社墩、山心、高滩坝、官坑、石坑崀等地。 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寨岗曾氏科举功名举人1人(境内唯一),拔贡、岁贡2人,增贡、例贡3人,廪生1人,庠生6人,增生、国学生7人,武生1人,共计25人。取得官职都知州1人,训导1人,此外,增奉政大夫1人,奉直大夫2人,从九品6人。人口、功名均以曾衍述。曾衍仁后裔为多。 在这一批优秀的人才中,属曾庆襄的名气最大。他是寨岗金鸡村人,家庭小康,自幼聪颖,生于清道光年间,是当时寨岗境内唯一的举人。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陷三江城,波及地方,乡人推举庆襄督带乡勇严防乡境。咸丰五年(1855年),匪困阳山县城,庆襄与姚拱辉、邱炽文等率乡勇三千星夜驰援,县城获安。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余部李福佑万多人进驻今怀集县甘洒镇石茔村,欲窜寨岗。曾庆襄与寨岗绅士罗传心、李钟瀛3人,在南部连道台张运兰及连州知府严先祐策划下,计擒李福佑押到黎埠处决,余匪万余遣散。事后曾庆襄获清朝赏赐五品蓝翎顶戴。 当代,寨岗山心村人曾庆榴担任过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等职务。 关注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连南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