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公有了足量的资金后,从造福子孙后代着想,就着手开基的各项准备,数易其址选屋场......
源于少皞(hao读号)支裔,居今山东曲阜。臬陶为尧帝理刑之官,后代因官职为“理”氏。至夏商有理征,为翼隶中吴伯,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理贞,逃难于伊侯之墟,理贞采食木子(树木果实)而活命,改“理”为“李”。 李氏流传藩衍,散居中原,在大唐为最盛。宋孝宗年间(1163-1189),李火德由福建宁化徙居上杭,3世有李义经商于闽(福建)赣(江西),后迁江西建昌府广昌县,又传至4世李云峰。因元末扰襄,避乱迁居广东程乡(今梅县),开基于扶贵堡,为迁粤一世祖。 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及东南亚一带国家的李氏,绝大多数均为李火德后裔,并以其为一世祖,在福建上杭县稔田镇建有李氏宗祠。寨岗境内的李氏大都于清雍正至道光年间(1723——1821)从粤东的梅县、兴宁、惠州、河源等地迁居到寨岗地区。除堂名相同外,其余“第名”、辈分排列、堂联各有不同,辈分均以世(代)数字排列。 寨岗李氏支派:金光村李氏、官坑村李氏、老虎冲李氏、吊尾村李氏、廻龙村李氏,均为李火德后裔。李氏裔孙在金鸡村、山心村、称架村、铁坑村、白水坑、石坑崀村、山联村、寨岗居委亦有居。 (金光村李氏宗祠 连南55 摄) 寨岗李氏与阳山县黎埠镇大龙村李氏同宗,在大龙四扇楼建有黎寨李氏宗祠,金光村李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迄今160多年,始祖李芳长,广东按察使司照磨衔,直奉大夫,为李火德23世裔孙、梅县开基祖李云峰16世裔孙。 二十三世祖芳长公(以下简称芳公),讳恒馨,号芳圃,谥正成,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3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芳公出生于嘉应州松口的云车乡(现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到车村),是二十二世祖先赐公之子。兄弟三人,芳公排行第三,由于声音洪亮,且有蝉音之美,故昵称其“蝉三公”o 芳公自年轻时代起,勇于开拓,奋发有为,约23岁那年(嘉庆年间)独自从嘉应州松口的云车乡出发,沿路经商,来到当时的阳山县寨岗圩。起初是靠肩挑小杂货在寨岗及附近的南岗、九寨、白芒、寨南等地叫卖历尽艰辛。后有积蓄就在寨岗圩横街一转弯处买屋开设义合店。故寨岗黎埠两地的人长期以来都把芳公及其子孙称为“义合人”。 义合店起初卖的仍是小杂货,属小本经营。由于芳公经营有方,克勤克俭,生意越做越大,不久就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积蓄逐年递增,于是开始着手置办田产,是当时寨岗地区比较富裕和闻名遐迩之人。 芳公在寨岗圩安定下来后,觉得寨岗地区比较平安,适宜谋生,于是返回嘉应州老家邀其兄长俊长公前来寨岗经商,并把白芒,九寨、南岗一带交由其作为经商主要范围,俊长公后来在寨岗的廻龙岗开基。 芳公有了足量的资金后,从造福子孙后代着想,就着手开基的各项准备,数易其址选屋场。首次选址是寨岗圩鸡谷坳(寨岗老市场边)。买下地皮后,同时买下现寨岗中学河对面的两座山岭,以作采集柴火之用,但风水先生认为此屋场不是十分理想,芳公后来就将此地转卖给了他人,但所买的两座山岭仍保留着(解放初期本族人还到该山岭政柴割草,土改后被政府所收)。其次选址是万角横圳(现万角坝上队的地方),风水先生看后也认为不错,芳公就将其买下并着手筹建(后来转卖给了同姓兄弟)。 当各项准备基本就绪时,恰逢一圩日,居住在马安山对面的豆角墩的同姓梓叔先南公(仲隆)到芳公的店铺歇息,听芳公谈论做屋的事后,告诉芳公,其居住的旁边有块地,不少人都认为不错,那块地是马安山梁屋人的,不知芳公是否喜欢及能否买到。芳公听后,甚感兴趣,即日傍晚就沿河直下,当步行到马安山脚时,天已黑了,加上当时此地芒草丛生,芳公看不清道路,只好向对面的豆角墩大声喊去,先南公听到后,点着竹柴火把出来迎接,芳公当晚就住了下来。第二天早上,芳公起床一看,见那地方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甚是喜欢。接着请风水先生来看,确认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芳公就拿定主意,决心在此地开基,但当芳公向该土地所有人提出购买时,无论价格如何,其就是不肯出卖。芳公也不过于着急,内心已有长远之计。先是买下现安贞第左边约50米处的土地,并建起了500平方米左右的普通住房(即现在的老宅遗址)。随着子孙繁衍,芳公又在现安贞第右边约100米处建起了两栋并列的,共约1000平方米 左右的和合屋,并在现安贞第旁搭起横屋的墙头,以加速实现买宝地的愿望。同时,不仅在附近广置田产,还在马安山河对面的大龙购置田地。由于芳公本是一善良之辈,又乐于助人,很快得到周围乡亲的尊敬和爱戴,同时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最终把那块宝地买了下来,并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奠基,至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落成,取名“安贞第”。由于锦文公的曾孙士林,捷林由锦文公的细婆张氏带回嘉应州松口到车居住,锦文公等人随后又在嘉应州松口到车建起一祖屋也叫“安贞第”。由此可见先辈们都是注重风水和高瞻远瞩之人。 芳公一生刻苦拼搏,笃实温良,由于顾全事业,直至36岁才完婚。婆太黄氏是本乡成头冲黄淇塘人,与芳公同岁,生育四子,即观文、锦文、砚文、祥文。次子锦文于公于同治二华(公元1863年)保境安民有功,被清皇朝赏赐五品蓝翎顶载,芳公也被清皇朝授予“奉直大夫”、“按察司照磨衔”(《民国二十七年阳山县志》有记载)。 在安贞第落成举行新居进伙,先祖升座及芳公和婆太八十一岁双寿的仪式上,当时的阳山县令李平先和阳山、寨岗等地名人士绅100多人前来祝贺,可谓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县令李平先还在芳公和婆太的画像上作诗赞颂(《阳山县志》有记载)。可惜画像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连当时授予芳公和婆太的“行道有福”、授予锦文公等人“岁魁”,“钦赏蓝翎顶戴”等挂在安贞第大厅墙上的牌匾,除超旺公“贡元”(昆辉)考取的贡生牌匾被先祥公保留下来外,其他都在“破四旧”时被损坏至消失,令人十分惋惜。 (超旺公考取贡生牌匾 连南55 摄) 由于芳公修心积德,安贞第又确实风水好,使本族人口发展较快,至宣统年间安贞第已不能满足芳公及子孙们的居住需要,芳公之孙寅旺公一房另择址龙头岗建起了燕诒第。随后其他各房也相继择址建造房屋,主要分布于豆角墩和龙头岗两地。芳公之孙德旺公一房在阳山黎埠的大龙祺潭建造房屋,并就近耕作。20世纪四十年代,林、祥两辈中的部分优秀青年下南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吉隆坡、马来西亚)创业,并立稳根基。可谓开枝散叶,子孙繁衍。芳公本人四世同堂;晚年仍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在晚辈们的孝敬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芳公卒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享年九十六岁(婆太享年九十四岁)。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尤其芳公所处的时代,人均寿命较短,而芳公和婆太却如此长寿,这是其一生胸怀宽广,修心养性,以人为善的缘故。芳公卒后最初葬于连州四方营的瓦窑岗,后因该地要建氮肥厂,故于公元一九六三年春迁回马安大坪山顶中央吉穴,也是与婆大合葬。墓地山高雄伟,气势磅礴,实属风水宝地。芳公后代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除清明时节组织集体挂扫外,还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即芳公诞辰之日,再组织集体祭拜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后代永远缅怀先祖的恩德,更是祈求先祖保佑家族千秋旺盛,万代荣昌。 该祠坐西南向东北,为三进九厅六厢三围的回龙屋结构,门前有禾坪晒地,晒地外有半圆形大鱼塘。宗祠占地面积2676㎡,建筑面积1527.3㎡,宗祠有住房32间,大小厅6间,天井3个。该宗祠曾居该族35户180人,是寨岗境内名祠。 李钟瀛,金光村人,清朝岁贡生,咸丰八年考取明经进士,军功五品顶戴,位于金光村李氏宗祠门前左向有一桅杆石座,写着:“咸丰八年考取第一名明经进士李钟瀛立” 2006年据寨岗派出所调查,寨岗李氏居民3190多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6.61%、农村人口的7.58%。 关注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连南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