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连南55 连南人文 查看内容

寨岗地区史话钩沉(上)

作者:连南55 2023-3-13 16:17 1388人关注

寨岗地区自明、清以来直至解决前夕,其辖区范围大体包括现县属寨岗区、寨南区、白芒区、九寨区。于民国期间,向有"三坑六保”之称

作者:罗昆烈1930-2009

 

一、永化乡的设置

    寨岗地区自明、清以来直至解决前夕,其辖区范围大体包括现县属寨岗区、寨南区、白芒区、九寨区。于民国期间,向有"三坑六保”之称。

   据清朝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阳山县事陆向荣撰(主修)的《阳山县志所载,"万历初,(明朝万历元年至四十八年是公元1573一1620)知县赵文正招白芒、老鸦、稍陀三坑瑶人入籍,置永化乡。并前三乡凡四乡(既前文三个乡和后文四个乡合并,连南55 注)日通儒乡、尝岁乡、浦下乡、永化乡”。(阳山县志卷一、第14页)"永化乡在县西百余里,本瑶人居,......明万历初,知县赵文正亲往谕之,遂为编氓,丈田入册供赋,置瑶目,立社学、派定山租与三乡均......寻以山土瘠薄,租尝虚悬......凡一图曰永化乡"(同上卷一、第14一15页.)

按(注):明朝永乐初(公元一四○三年为永乐元年)因于元、明鼎革之际,阳山县迭遭兵灾,十室九空,人口稀少,遂将全县原属十个乡缩并为四个乡,即通儒乡、尝岁乡、浦上乡、浦下乡。随后不久又将浦上乡划归连县,全县只剩有三个乡编制,到了明万历初始由县令赵文正另将三坑地区建立永化乡,名义上虽有"派定山租”之说,但因受到当地居民的激烈反对,始终未能实施,徒具空文,故有"租尝悬虚"之语,意即没有收到租税。("寻"作"稍后"解,"尝"通"常")验视该县志所载地图,永化乡所辖范围,大体上包括现今的寨岗、寨南、白芒、九寨等四个区。

明转清朝后,初期建制仍沿袭明制。于乾隆初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后)阳山县设立三个司,提高"司"的职权,降低"乡"的地位。原县属四个乡又划为若干小乡,其中淇潭司设在今阳山县黎埠区大龙乡的大龙小学处,属县的派出机构,管辖黎埠乡、大乡、寨岗乡(由永化乡改名)

二、永安圩、老埠、新埠、寨岗圩

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口日益蕃衍,更由于明,清封建王朝不断对瑶族采取军事围剿政策,迫使住居寨岗地区的瑶族同胞陆续迁居到深山险阻之处,如现今寨岗区金逢乡的马鞍山的山凹平地处,仍遗存于明代初期瑶族居住时石砌的墙基,寨岗区回龙乡一带和寨南区吊尾、木、高界等处均曾是瑶族居住或是瑶汉杂居的地域。由于地区辽阔,人烟稀少,于明朝中期后陆续由外地移入汉人居住,(大多数是讲"广州话”系统的所谓"本地人)”后此一移民趋势日益发展,迄至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不断有大批客家人从东迁来寨岗地区居住,如寨南区的潘、韩等姓,寨岗区的曾、罗、李、吴等大姓都是陆续在这一时期迁来。

明末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于现今寨岗区老埠处建永安,由老埠至万角的隔河处建一木桥,亦名为永安桥。迄至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由于人口增多,生产发展,商业相应繁荣,原永安已不能适应需要,又在今寨岗圩处另建新埠圩,自后,原永安圩改称为老埠,现寨岗圩称新埠,相沿至今,当地人尚习惯以"老埠""新埠"的名称来区别此两地域。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有一木桥连接新,老两埠,老埠有一大街亦沿至桥边与新埠隔桥相接,新、老两埠合称为寨岗圩,同是以旧历"三、八"日为圩期,迄至抗日战争期间,老埠商业尚称繁荣,但商业重心早已移往新埠。老埠有大街两条,由于地处低洼,于一九四六年春季的特大洪水冲击下,大街被淹没,特别靠近新埠桥头处的大街店铺很多被水冲垮倒塌。自后,老埠一蹶不振,商业活动亦逐渐衰微。解放后的寨岗圩的含义已有所改变,只指"新埠"而言。

按:解放前寨岗圩的"岗"字无"山"字头,写"冈"字形,解放初亦如此。一九五八年后,不知何故被写成"岗"字形。

三、社学义

据史籍记载,明代以前无"社学"名称,设师授徒的学校,夏朝称"校",殷商称"序",周朝称"",于明洪武八年(公元一三七五年)始诏天下立"社学”,成为各乡政权的学校。明万历初(公元一五七三年后),《阳山县志》虽有在永化乡(寨岗地区设置"社学"的记载,但已漫无稽考,或恐是徒具空文。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重修《阳山县志》记载,清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于寨岗圩(新埠)的大街中段,即解放后寨岗公社旧址处建"社学"所,名为"凤鸣社学",由当地著名仕绅曾庆襄、李钟瀛等倡议捐建,作为赛岗乡汉族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社学大门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其文曰:"社结群英,共向宫墙窥美户,学储大器,先从库序裕经纶"。清转民国后,民国十五年(公元一九二六年)于"社学”旧址改办为阳山县寨岗第六高等小学,经全乡绅仕议决,提取乡中"神会”(祭祀"神庙”的田租)田租谷一千四百斤及征收屠场捐四百余元白银及由"有德堂”每年拨给一百元白银为学校经费(按:有德堂是清末民国年代的寨岗乡民间慈善机关组织)。数年后又改名为区立第二小学,迄至解放后,该校原校址房舍移作为赛岗乡人民ZF,将学校迁至老埠的万角小学(校址在北帝庙)一直至今,一向作为寨岗区(公社)的中心小学。

在清朝一代,于寨岗地区的汉人中,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占居统治地位,不仅"崇天敬祖"的思想弥漫一时,而且也崇信佛学,特别对佛学"小乘宗"的"鬼神"、"轮迥”、"因果报应”等说教是深信不疑,"神坛、社庙"到处举目可见。由于迷信鬼神,害怕无人祭祀或无人埋葬的"孤魂野鬼"兴风作浪和遗害人间,故有"义”的设立。据民国二十七年重修的《阳山县志》记载,于寨岗新埠为中心,于清朝后期至民国初年,先后建立"义"八处,除曾、罗、李、吴等大姓建有专门收葬、祭祀本族无人承理的孤骸骨外,也收葬、祭祀其他杂姓无人承理的孤寡骸骨,都在每年旧历八月初二至八月初十间祭祀,计有寨岗新埠冈顶收清朝征瑶阵亡的冯、杨、欧、夏四位军爷"义”一座,新埠寨岗山背由罗姓建立收葬族内三百一十七罐骸骨义和收葬异姓骸骨"义”各一座,由李姓于寨岗凤鸣社学背及新埠冈顶建立义各一座"由吴姓于寨岗圩冈顶为其本族建立义一座,由曾姓寨岗高滩营(201医院附近)建立为其本族义一座,在寨岗圩新埠冈顶建立收葬山野露骸数百罐义一座。解放后,由于大力宣传唯物主义,风俗为之一新,特别由于平整土地、开荒生产和建立寨岗新区府(公社)等原因,上述"义冢"的旧地已先后淹没无存。


关注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连南历史


来自: 连南文史
相关文章

全部回复(0)

你知道吗?我是连南在线的潜水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