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光客 于 2013-10-1 02:34 编辑
【瑶族舞曲· “琐呐”吹奏乐】(广场版)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 ‘波斯国’ 传入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 ‘喇叭’,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瑶族艺人所使用的 “唢呐” 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唢呐的杆” 比较细,“音孔” 也要比一般 ‘汉族唢呐’ 的音孔 ‘小’ ,“筒音” 音高要高出一个全音。使用的 “唢呐哨子” 是一种特制的哨子(采用山林中桐子树上的一种昆虫壳加工制作而成。用这种哨子吹奏唢呐它的音色特别柔和、细腻),在伴奏中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有 “大吹大打” 和 “小吹小打” 之分。在大的庆典活动中如 “耍歌堂”、“还盘王愿” 等以 “大吹大打” 的伴奏形式。采用 “两支” 唢呐配以 ‘大锣’、‘大鼓’、‘大铜钹’ 等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气势热烈庄严隆重。在一般喜庆场合多用“小吹小打”的伴奏形式。以“一支”小唢呐主奏配合‘小鼓’、‘小锣’、‘铜铙’等打击乐器。使喜庆场面显得热情、活泼、潇洒、自如民族风格浓厚。
“瑶族琐呐” 在 ‘演奏技法’ 上别具一格它采用的是一种 ‘循环换气法‘。一首 “乐曲牌” 不论长短都是一口气吹到底中问不间断有时一口气吹上二、三十分钟。
|